浙江在线-茶和天下网6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谢燕青 实习记者 黎欣)老茶缘茶庄的营业部坐落在杭州一个小小角落,远远望去似乎并不起眼, 这个为公益而生, 为公益而存的茶庄自成立之日就注定与众不同。它的故事被尘封在旧照片里, 十五年风雨兼程, 茶庄日益成长, 在代代相传的茶人记忆里绽放出一片繁花。
2015 年端午茶会陈宗懋院士向老茶缘研究中心授志愿者服务队旗
一份收支单里的记忆
提及“老茶缘”的历程,茶庄现任总经理吴步畅感慨万千,拿出了初期收支单,薄薄几页,寥寥数字,背后却满载着让人动容的珍贵回忆。老茶缘的诞生源于茶行业企业家李文校的推动,他提供了自己于杭州罗马公寓的两套私人住宅,让老茶缘得以落地生根,其成立之初挂靠为“浙江省茶叶学会老茶缘”,并明确“公益事业”的定位。仅有200多平方米空间的老茶缘从开始就面临着物资匮乏的处境,但因公益聚集起来的一大批茶人专家却用满腔的热情与无私的奉献,为老茶缘排忧解难,带领老茶缘完成“从无到有”的建设。收支单静静地躺在桌子的角落,纸上的记录映入眼眶,小到一桌一椅一器具,具体到日常生活所需的电话机、电熨斗、电饭煲等电器均为捐赠而来,这一条条记录生动地展现了老茶缘那段艰难不易的岁月。
从老茶缘成立后,内部围绕“自我造血功能”展开讨论,决定开展以解决公益服务开支为目的的经营业务,取得收入来源,同时也使“以茶会友”服务更加合情、合规,最终达成共识:工商注册一个集体企业,开展经营所得只可用于公益事业。2003年10月8日,“浙江省老茶缘茶庄”应运而生,在当时茶庄章程上,醒目写着“为‘老茶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来源,更好地为我省的老年事业服务”的宗旨。就是这样一个不为盈利的茶庄,开启了而后五年“经理不拿一分工资”的历程。“老茶缘最早的总负责人是我的父亲吴茂棋,当时来协助负责经营的有唐学文、徐南眉等老一辈茶人,除了一个专职工作人员,其他人都是志愿工作,不拿钱。”吴步畅解释道,老茶人们不仅分文不取,更是为老茶缘的延续“倾囊相助”。茶学泰斗刘祖生教授与著名茶学家王家斌先生共同捐赠1006.02元,茶叶专家徐南眉捐赠稿费150元,“茶界好领导”宋少祥捐出10000元……笔墨无言,胜似有声。
一个独立发展的未来
2007年,对老茶缘茶庄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变点。这一年10月,在陈宗懋院士、刘祖生教授、王家斌研究员等30余位资深茶叶专家的鼎力支持下,“浙江老茶缘茶叶研究中心”在省科技厅主管下,经省民政厅注册,正式成立了,性质上属于民办科技类公益社会组织。至此,茶庄完成了其承上启下的光荣使命,进行了改制,由集体企业变为私营企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独立发展,把好茶从茶庄带向世界各地。
茶庄独立经营后,吴步畅一步一脚印,拉开了发展的新篇章。茶庄开始组建“最不像合作社”的合作社——选择生产优质茶叶的农户,与茶农签订标准合同,依靠小本经营慢慢发展。吴步畅回忆道,“一开始在梅家坞找合作农户时,俞永明老师带着我去了五家,最后合作了两家,茶农就是在此基础上一户一户积累起来的。”又如与龙井村的合作,就是在原来统购统收时代龙井茶收购站的“老把式”(资深技术员)促成下达成的,“这些技术员经验都很丰富,他说哪家肯定可靠,我就跟着他去哪家,这样来解决自己没地的问题。”“老茶缘茶庄再怎么发展,都要做公益服务,提倡科技饮茶、科技兴茶。”这是茶庄初心,也是吴步畅多年来用行动坚守的原则。十五载时光逝去,茶庄仍为老茶缘的公益活动服务出力,热衷茶叶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积极开展、参与各种免费培训、讲座与活动。茶庄实力虽不强大,但坚持做着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忘初心,在于坚持绿茶本色,严格把控茶叶的品质,同样也在于坚持茶人本色,传承老一辈茶人执着无私的精神。“但不忘初心也需要创新,要做精、做专、做新,从茶叶本身来讲,创新并不一定是改头换面,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改进工艺,形成专利也是创新”,在吴步畅的规划里,茶庄需要在茶叶品种上进行多元化的拓展,而要做其他的茶类,“必须做一个专一个,要把一类茶叶研究透了再去做,自己要先懂茶才可以去做,这样才能确保茶叶的品质优势。”沿着传统的路子走容易,与时俱进又保持初心则不易。往内看,老茶缘茶庄力图在技术、专业性方面取胜。往外看,吴步畅密切关注着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茶叶如何走向机械化,中国的大宗茶该如何发展,中国的茶叶深加工的前景在哪里,花草茶、奶茶市场的潜力显现,该如何涉足?”这些都是他时常思索的问题,答案或未明了,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茶二代”必将带着那颗初心与那份热忱随老茶缘茶庄相伴同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