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这片热土上,生活着的26个民族,25个少数民族、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六成之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风格迥异但始终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情画卷。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普洱市持续“圈粉吸金”,也是普洱茶小镇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特色小镇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所在。多民族文化在生长,普洱茶小镇也在生长。通过文化铸魂,让普洱茶小镇更有“气质”。
普洱茶小镇鸟瞰效果图
多元文化注入项目板块
与东部相比,民族地区秀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特色产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风土人情都是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资源,更能彰显出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的特点。在普洱地名命名中,多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为主,普洱为哈尼族语命名,“普”为寨,“洱”为水湾,“普洱” 为水湾寨。在普洱茶小镇的“千茶湾”项目命名中,与水湾寨有异曲同工之妙。
普洱是“世界茶源”,也是“普洱茶文化”发源地。普洱茶小镇以茶文化为特色,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提炼体现小镇独特风貌和特点的文化元素,打造富有当地文化气质的特色小镇,集萃文化展演、文创产品、民俗特色体验等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标签。
在千茶湾项目上,布局以地方民族文化主题老茶馆、茶具茶器品鉴馆、茶创产品、茶主题餐饮、茶疗等多种茶文化生活业态,聚集上百茶馆、上千茶座,感受26个民族不同的喝茶方式,成就中国罕有的一线临湖民族茶主题生活集市,有人说,“在此品一壶普洱,此生无求”。
普洱茶小镇千茶湾效果图
“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普洱有着众多优秀民族歌舞作品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在茶山剧场,你可以欣赏到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重现普洱茶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历史,不仅如此,这里更是各种茶文化主题的活动中心,向世界展示普洱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普洱拥有澜沧葫芦节、西盟木鼓节、孟连神鱼节、景谷泼水节、普洱茶节、景东火把节等丰富多彩的知名民族节日,独特的文化魅力也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
普洱火把节实景图
非遗彰显独特普洱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部分,也是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作为普洱的一张名片,天然具备成为普洱茶特色小镇的“特”字来源。
普洱在文旅融合发展后,已着手将散落在普洱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整理、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整理、推介神奇美妙的普洱非遗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把边疆多彩的民族文化介绍到世界各地。
在百和广场和茶祖圣殿,整合了普洱最具民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体验地,向世界展示深厚的普洱茶和民族历史文化。其中,茶祖圣殿还将打造成亿万茶人的集中朝圣地,以茶为媒,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和广场将是地方民族活动的展示场地和对外文化形象的展示及输出窗口,每天都有汇聚普洱各民族的文化表演,让你徜徉在异域边陲的民俗文化中驻足沉醉。
普洱茶小镇百合广场、茶祖圣殿效果图
自古以来,通过茶马古道,马帮将普洱茶运往了世界。在茶源·茶马古道的集中体验地万茶坡板块,原真复原茶马古道的互市交易,你会看到:驮着茶叶、药材和盐巴等各种地方民族特产以及当地工艺品的马队在此穿梭,马帮成群,马蹄声和赶马声在茶园间回荡。
普洱茶小镇万茶坡效果图
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让普洱茶小镇在生态观光之外,拓宽了旅游领域和内容,超越了文化层次,增加了游客的群体,可使旅游客源达到多元化。同时,人们在娱乐体验中了解、接纳普洱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普洱茶小镇的亲和力和文化自信。
文化IP赋能特色小镇
“以前只知道普洱是茶,后来才知道它是一座城。”“以前从歌声中了解,现在才见到它的真面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人对普洱的印象还停留在脑海中的遐想。
当普洱茶小镇文化提炼为具有文化IP的旅游主题时,普洱茶小镇特色最核心的部分就变成人们可以通过旅游体验而感知,并产生共鸣的文化核心支撑。当文化品牌影响力达到一定强度并被公众广泛接受时,其品牌的价值就会辐射到相关的各个产业,带来“光环效应”,形成普洱茶小镇发展的整体推进合力。
普洱茶小镇是集“产、城、人、文”融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在建设中,有效推动文化与产业、教育、旅游、社区的深度融合,把独特文化资源转化成特色项目、转化为特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文化+特色小镇,融合发展让特色小镇更具生命力。文化底蕴越深厚、文化内涵越丰富,普洱茶小镇的生命力就越强。
普洱茶小镇千茶湾效果图
在普洱茶小镇,不仅将普洱当地文化融入各个项目产品中,还通过精心设计加以集中体现,在滇西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必将是唯一的、独特的。这与海诚集团以“文化旅游为先导,商贸物流为通道,产城融合为依托”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通过普洱茶特色小镇的打造,不断提升普洱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