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茶和天下频道 > 新闻 > 天下茶闻

株洲红茶,剑指百亿产业

2019-06-26 来源: 株洲日报 记者: 王军 通讯员 曾庆忠

  

  一斤红茶能卖多少钱?6800元!

  朴素的礼盒,优质的产品,去年5月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炎陵“洣溪茗峰”火了一把,代表湖南红茶,成交量超过1000斤。

  小小茶叶,潜力无限。株洲红茶,就像在“画布描出了轮廓”,12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2亿元综合年产值,染成了“红彤彤的颜色”。

  株洲红,茶祖韵。无论是被誉为“大陆最好的乌龙茶”的大院高山乌龙茶,还是亮相意大利斩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的“茶祖·三湘红”,抑或是在阿联酉与安化黑茶形成“红与黑”完美组合的炎陵红茶,株洲红茶“走南闯北”,已在业界声名鹊起。

  但这只是起点。根据《株洲市茶产业发展规划》,我市将重点打造“炎茶攸百里茶廊”,加快技术装备革新,培育引进重点龙头企业,力争2028年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把株洲红茶打造成湖南红茶的主力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红茶与株洲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茶缘

  跨越千年,株洲茶“潮起潮落”

  茶陵是中国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县,炎陵自康熙年间就产贡茶,醴陵在清末民国初每年有近2万吨茶通过上海销往海外……株洲与茶,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株洲是炎帝的陵寝之地,茶源于此,历史上株洲茶叶远近闻名,茶叶品质、产量占有重要地位。

  这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湘茶首推株洲茶陵,并称茶陵是唐代三大产茶地之一;明清时期,茶陵、炎陵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经广州出口到国外。茶陵景阳山茶、六通庵茶、酃县“天堂茶”在历史上均享有盛名。

  新中国成立后,株洲的第一次茶园扩面发生在1964年。当时,市人民政府发出向荒山进军、由生产队为单位创建集体茶园的号召,又开发建设了一批新茶园,到1977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9.97万亩,成为株洲茶叶种植史上一个新的高峰。

  “挑一担茶叶,可以从广东换回一担盐。”57岁的曾湘华,住在炎陵县船形乡,从小在茶园里长大。他记得每年产茶时,父亲会把采摘好的茶叶炒成红茶,再请脚夫帮忙挑到广东去卖,往来一趟需要个把月时间。“值钱的,就数茶叶和药材。”他说。

  那时候的船形乡,洣水支流斜濑水两侧,能种茶树的空地都种上了,每户人家里都有传统制茶工具,新制成的红茶会被手工分拣成3个等级,最好的一等拿出来卖。“别的地方交公粮,我们用茶叶代替。”在曾湘华的话语里,茶与船形俨然一体。

  但潮有跌落,茶有低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茶叶突然“贬值”了,采一天茶还比不上卖一根木头。“几乎一夜之间,村里1500亩茶树被砍伐当柴火烧。”曾湘华有些惋惜地说。

  数据显示,到1995年底,全市茶园面积已下降到3.45万亩。并且,随着农村集体茶园承包到户,由于单个农户管理茶园难度大,经济效益低,很多茶园改种其它作物或任其荒芜。

  这并非个案。茶陵县虎踞镇,曾有一处“外交部礼品茶供应基地”,由五七干校时期外交部下放改造的干部种植,面积有一百多亩,而今只剩荒山一片。

  “没人打理,树都被草‘吃掉’了。”茶陵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李秋生透露,早几年,有外交部的退休干部还重回故地,想恢复茶园,但由于种种原因作罢。

  近些年,茶叶重新升温,市场红火一片,我市也陆陆续续发力茶产业。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耕茶山,生产中高档茶,其中尤以红茶为甚。茶叶基地、加工企业、茶叶市场、品牌茶馆、茶叶休闲等,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

  曾湘华就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在炎陵县船形乡成立了炎陵洣溪茗峰茶叶加工厂,发动周边村民种植茶叶。“种茶不准毁林,不准种在田里。”经历过茶“潮起潮落”的曾湘华,定下这两条规矩。

  茶陵县湖口镇厂江村的千年古茶树,也被重新保护起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株古茶树稳稳地扎根在陡峭的石壁上,株高约3米,枝叶繁茂,嫩绿的芽尖铺了一层又一层。

  据资料记载,这片古茶树林面积在10亩左右,最古老的一株树龄达到800年以上,号称“千年古茶树”,树冠半径有2至5米,树干直径有0.2米,其他茶树树龄最小的也有200年。

  “2008年发生冰灾时,茶树顶部枝条被冻伤,树干也只剩半截。”厂江村妇女主任石玉兰告诉记者,村里为了保护好古茶树,在枝干上捆上支架,在四周砌上护栏,还设置保护标牌。

  早些年,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已从该古茶树群采集样本,用于茶树种质资源与品种选育创新研究。“这些古茶树生长在山岩上,周边气温变化不大,空气湿度高,加上终年有细小的泉水从石缝中流出,使其生长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茶陵县茶祖印象茶业有限公司营销部部长陈奕说。

  目前,茶陵成为湖南红茶三个基地县之一,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炎陵县、醴陵市、渌口区等县市区红茶也有较大发展,全市已发展红茶基地近百个,种植面积达12万亩,综合产值达12亿元,涌现了“茶祖·三湘红”“犀城野生红”“万阳红”“洣溪茗峰”红茶等近10个颇有声誉的品牌产品。

  株洲红茶,已成为湖南红茶的重要组成部分,株洲成为湖南红茶的核心生产基地。

  茶人

  挺进荒山,开垦绿色银行

  株洲红茶能否红起来,关键还靠茶人坚守。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从2017年开始,举办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并评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将茶叶作为千亿产业进行培育,2018年着手打造“湖红红茶”区域公用品牌。

  一剂剂强心针,吸引着一批批怀揣梦想的茶人挺进荒山,开垦绿色银行。

  胡丫背,炎陵县船形乡同睦村一个村民小组,海拔超过800米,四面高山耸立,梯田与山融为一体,似乎与世隔绝。开车,需要四驱才爬得上。

  在这里,“洣溪茗峰”打造了400亩优质茶园。“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阳光不那么充沛,空气和水源绝对无污染。”2013年,接班岳父曾湘华的邓光兴,相中了胡丫背。

  这里只有零星几栋房屋,村民大多搬出了山里,从山坡上铺下来的层层茶树,就好像一条绿地毯,一直延伸到山谷底部。茶园里,三五茶农弯着腰,挑出树根处的杂草。

  当年,邓光兴免费赠送了140万株茶苗给当地茶农,承诺每年按采摘时间分批次保底收购。贫困户李胜良一开始只是“试试”,没想到20亩茶一年收入有10万元。“比到县城打工强百倍。”他笑着说,家里脱了贫盖了新房,推开门就像在旅游景区。

  茶三分靠种植,七分靠制作。邓光兴记得第一批茶叶采摘后,“初出茅庐”的他杀青不到位、控温不合理,200斤红茶成了“黑茶”,全给糟蹋了。“后来还是靠岳父托人情,才卖出一小部分。”邓光兴发现,从事茶这一行,光有热情还不够。

  他要改变父辈留下的“一口锅”传统制茶方式,于是引进全新的茶叶加工机器设备,跑到省茶叶研究所向专家学习请教,回来后一遍遍改进制茶工艺。“连续45天,每天只睡4个小时,不停地采茶、制茶、品茶。”邓光兴说,那时候“整个人散发着茶香”。

  最难的还属跑市场。一开始,他制作的红茶反响平平,一名耒阳的茶店老板,还扬言要退货。倔强的邓光兴没有放弃,一遍遍跑茶楼、茶馆,每出一个新品种就请人品尝,用一年时间跑遍了湖南所有县级市的茶叶店。

  功夫不负有心人。“洣溪茗峰”最终获得认可,不仅获得了“国饮杯”“中茶杯”一等奖,还入选“湖红”标准样代表湖南红茶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前不久,“洣溪茗峰”又被选送为中国与苏丹建交60周年的国礼。

  “一年卖出的茶叶,保守估计有2万斤。”邓光兴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共带动周边7个村400多户农户种植茶叶,平均每亩增收4500元左右,红茶产量在炎陵县排第一,“洣溪茗峰”的专柜多了,加盟店也陆续敲定。

  在茶陵县秩堂镇龙江村,刘雪文同样选择了茶叶。

  2011年清明,他前往浙江安吉旅游,被一片碧绿的茶园吸引。“看到游客争相购买茶叶,我忽然觉得自己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刘雪文觉得,家乡的山山水水,肯定能种出好茶叶。

  那年冬天,他毅然辞职,揣着夫妻俩打工攒下的几十万元资金,流转村里150亩荒地种茶树。

  因为缺乏茶园管理经验,2012年底的一场霜冻,让刘雪文茶园里30%的茶树被冻死。吃了亏的刘雪文,决定到浙江松阳的茶园学技术。“白天跟老板学茶园管理,晚上跟着师傅学茶叶加工。”刘雪文的真诚和勤奋打动了人,对方将经验、技术倾囊相授。

  取回“真经”,刘雪文立马在茶叶基地推广应用,手把手教人浇水、剪枝、培土……经过几年的努力,刘雪文的茶叶基地面积扩大到500亩,年产量达6吨,产值超过150万元。

  “种茶,光凭自己努力不够,还要带动更多的乡亲父老。”刘雪文与当地村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模式,辐射带动62户300多人参与种茶,安排贫困户就业21人,近年来给农民发放的工资就超过100万元。

  不仅是本地人,株洲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外地工商资本进入。

  2010年,来自福建泉州的黄成植,舍弃石材行业转行做茶,成立了茶陵县茶祖印象茶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就在茶陵县。

  “说起湘茶,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君山银针、古丈毛尖、安化黑茶等,而茶祖之乡茶陵却没有响亮的茶品牌。”黄成植说,茶陵虽有悠久的茶祖文化,但是茶产业基础却很薄弱,除了洣江茶厂外茶陵几乎没有正规的茶企。

  为了专注做红茶,黄成植曾多次拜访请教湖南茶叶种植专家包小村、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并聘请全国最顶尖的策划公司来策划项目,打造了“茶祖·三湘红”、“茶祖·四水绿”茶祖系列产品品牌,其中“茶祖·三湘红”填补了近代湖南红茶的空白,并荣获2015年米兰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这也是目前国际上红茶评比的最高荣誉。

  茶香飘四海,迎来八方客。2018年11月18日,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茶祖文化节在茶陵召开,国际茶业委员会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共同授予茶陵“世界茶祖文化发源地”称号。

  目前,我市茶叶生产经营主体80多个,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个,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30个,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近亿元。

  沈芳在给顾客泡红茶

  千年古茶树被保护起来

  茶艺

  融合创新,红茶+铺开全新产业链

  因为老少皆宜、男女适用,又耐储藏,红茶在近几年的茶叶市场飞速走红,有数据显示,在目前全球茶叶市场中,红茶占比高达75%。

  然而,株洲红茶普遍面临品牌分布“散小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们说武夷山红茶,不会说福建红茶。”株洲茶叶协会主席贺湘平说,尽管株洲红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评奖中屡有斩获,但整体看“有品质无品牌”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升级不能走传统的路子。

  在醴陵市枫林镇金阳村,“茶二代”晏建新不再走父辈那种传统的种植经营模式,转而主攻产品融合,念起“新茶经”。

  青柑与红茶搭配,会是怎样的效果?掏空新采摘青柑的果肉,再往果壳内填充初制好的红茶,经过32道工序再存放半年后出售,这款“小青柑”一炮走红,一年卖出2吨,还供不应求。

  “红茶的蜜香与青柑果香完美融合,不仅有茶韵,更有药效。”晏建新说,这款“黄金搭档”煮出来的清香,尤其受女性消费群体的青睐。

  事实上,青柑一度是金阳村“消失的产业”,由于果实小、口感苦涩,当地七十年代建起来的青柑园,已被砍伐殆尽。“我们流转了土地规模种植青柑,现在是不缺茶缺青柑。”晏建新手指向远处的山头,一株株绿苗在风中摇曳。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一款“五彩龙珠”——以醴陵釉下五彩瓷器作为容器,以红茶为主打,配上绿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特色礼盒。

  “茶瓷结合,通过瓷器带动红茶销售,可以让株洲红茶像釉下五彩瓷一样走向世界。”晏建新说,“五彩龙珠”一改以往散茶的形态,制作成一颗颗“龙珠”,便于携带和冲泡,每颗“龙珠”的重量定制在3到4克,这也是标准化的制定。

  在茶陵,包含谒祖圣道、茶陵茶史苑等诸多版块的茶祖文化园,于2015年12月26日正式开园。当日,24米高的茶祖神农雕像下名流云集,游人如织。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茶主题文化园,那一日无论是茶陵还是茶陵之茶,可谓风头一时无两。

  茶祖文化园脚下的茶叶市场,如今也初具规模,共有十几家茶叶店入驻,产品涵盖绿、黑、红、黄等,全国各地品牌应有尽有。“不仅是买茶叶,商务洽谈、品茶休闲也慢慢流行起来。”茶祖印象总店店长沈芳说。

  目前,株洲的茶叶产业配套体系,也趋于完善。“茶叶茶具专卖、茶艺培训,我们有唐羽茗茶;茶具生产,有‘瓷城’醴陵;河东河西各有一个大型茶城。”贺湘平说,据初步统计,加上茶包、茶酒等衍生产品,株洲红茶产业关联产值已过20亿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多次专题研究,进行专题调研,安排专项资金培育茶叶生产加工主体,举办专题活动,编制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大宣传力度,致力打造颇具影响的株洲红茶区域公用品牌。

  各县市也动作频频。在炎陵县,2013年起,该县对当年集中连片新扩茶叶基地20亩以上的茶园,每亩补助400元。并组织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现场培训,还启动茶叶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分批次选送茶企从业人员赴省培训。

  而茶陵县,则在2010年、2014年连续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分别明确人才培养、招商等各项振兴举措。

  “要充分利用株洲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借船出海’,做好发展规划,并主动融入到湖南红茶的大战略中,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基地、开拓一方市场,经过5到10年努力,株洲红茶有希望打造成关联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汉林说。


标签: 编辑: 谢燕青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株洲红茶,剑指百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