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茶和天下频道 > 新闻 > 天下茶闻

“中国茶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主题沙龙在京举办

2019-06-25 来源: 人民网 记者: 责编:杨迪、许晓华

  日前,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指导,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茶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主题沙龙活动在京举行。茶文化流传千年,传承最是关键。几千年来,有人小心呵护着祖辈留下的茶园,有人拿起了父辈传下的制茶工具,有人则端起了代代相传的茶杯……茶文化传承千年的背后,是家庭的耳濡目染,更是环境的潜移默化。

  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以一首定场诗开启了评书与茶的故事。“茶和中国人有不解之缘,跟说书人更是了。”刘兰芳说,她一辈子跟茶打交道,已有70年。刘兰芳介绍,在茶馆说书,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现在在全国各地,不管是哪里,只要有说书人就有茶馆,先沏茶、后说书。听书得平心静气,喝着茶、静下心,听说书人娓娓道来,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很多都跟茶有关,著名人文学者李汉秋一直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过节,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过节少不了茶。”李汉秋以庆寿为例,现在给老年人庆祝“米寿”,是88岁。“茶寿”比“米寿”,又多了20岁。因此,茶寿在重阳节的时候,是最美好的祝愿。重阳是老人节、祝寿的节。李汉秋建议把重阳节作为中国的父亲节,这个时候要提倡敬老,敬老就首先祝愿他们健康长寿。所以茶是重阳节的必备礼品。

  “我们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茶饮,都有自己的茶诗。”李汉秋介绍,元宵节猜的灯谜里就有专门的茶谜,很受欢迎;端午的时候天气热,需要祛湿祛燥,茶饮又成为一个很好的饮料;在古代,种子发芽,就意寓着爱情的忠贞,所以中国的情侣在七夕节往往以茶作为信物。诸如此类,中国的各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所特有的饮茶、品茶之道。

  李汉秋认为,如今茶的生产在不断扩大,营销也要需要紧跟生产的步伐。怎么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家庭,传统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使茶饮产品走进传统教育,由传统教育走进家庭,这样把我们的茶文化就可以大大发扬起来。 ”他说。

  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看来,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无论在文化传承上,还是国际交流上,包括经贸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生活在今天科学化程度很高的社会,茶也需要创新性、创造性的发展。”阎晶明认为,茶文化和当代生活之间,有时候也有矛盾。

  “比如说喝茶到底会不会影响睡眠?我们中午12点以后还能否喝绿茶?是不是喝红茶就不影响睡眠?”这样会导致在一个家庭里即使饮茶品味相同,对于喝茶的观念也会产生分歧。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不能用茶送药,那么吃药前能不能喝茶?吃完药能不能喝茶?或者今天吃药是不是就不能喝茶。”阎晶明认为,这种矛盾并不是说茶本身带来的,我们对于喝茶的观念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茶也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传播学的专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一直致力于文化与传播方面的研究。茶作为文化的一个代表,如何从传播的角度进行传承,郭媛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她看来,当前的中国茶文化,呈现有三个“常”的状态。“即寻常、日常、经常。”郭媛媛说,因为“平常”,可能我们不太注意将其中的价值不断地去挖掘、去延伸;“日常”就缺少了一种深厚的内涵,因为它跟我们的生活过于密切,深厚的文化挖掘是比较少的;“经常”也使得我们在日常当中很少将它的品质进行提升。“这些可能是未来我们建设都需要加强的方面,是茶的文化传承、国际传播应该解决的三个方向。”

  那么如何去做?郭媛媛认为,要形成传承策略的年龄、品质和品牌的极差策略。不同年龄段的人所接受的文化和感受是不一样的;茶的品质需要有大众化的层面,也要有更多高端的层面;茶的品牌建设急需加强,包括价值的重构、内涵的再见和品质的维护。在我们当下茶文化变成一种产业的时候,需要一种专业的运作。

  “是我们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承载,这个承载能够安放我们的民族之心,能够蓄养民族的之精神,给予现在的文民族自信与助力。”为了更好地传承茶文化,郭媛媛希望在今后的茶产业建设中,能够做出精品工程。


标签: 编辑: 谢燕青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中国茶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主题沙龙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