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茶和天下频道 > 新闻 > 天下茶闻

一片叶子写传奇 一个产业富百姓

2019-03-12 来源: 东南网 记者: 严顺龙 李中迪 胡昕然 黄云灵 朱胜利 程三娟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也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在中国,茶产业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是一个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特色产业。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交流,在多次出访中介绍中国茶文化,为中国茶的共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全国两会期间,福建日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浙江日报、安徽日报、云南日报联合策划,邀请闽、贵、浙、皖、滇等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话茶叶这片神奇的树叶,为写好茶产业文章、助力脱贫攻坚建言献策——

  何一心委员:以茶为媒 当好“一带一路”友好使

  一片片茶叶,串起并壮大了“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从武夷山出发,经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一代代福建茶商以茶为媒、以茶探路,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友好使者。

  在京履职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积极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茶叶贸易、茶文化交流始终是促进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媒介、重要动力。”何一心说。

  何一心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之一,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们的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有些差异,会给‘走出去’带来一定影响。”他建议,要从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产业向更高标准迈进;行业自身要建立从采摘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严格标准体系。

  “走出去”发展,要坚持质量为先、练好内功。何一心介绍,在武夷星茶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做好企业自身质量管理,同时努力带动茶农参与其中。比如,在茶园管理过程中坚持生态化管理,绝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公司拥有全套检测设备和能力,公司的每一款产品都可以追溯到源头产地。他建议,要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加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茶园基地建设,以科技为抓手、坚持进行有机茶的种植加工,以环保为先锋、选用可降解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每个环节都认真负责,构建起健康中国茶的理念。

  何一心介绍,2018年,福建深入实施产业绿色发展行动,新建150万亩不用化学农药绿色示范茶园,深入开展“闽茶海丝行”活动,支持茶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闽茶文化推广中心,签订茶叶购销合同10.5亿元,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0亿元。

  “‘一带一路’建设给福建茶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何一心建议,所有茶农茶商一起努力,坚持绿色生态,提高产业标准,提升品牌价值,共同推动福建茶更好地走向世界。

  数说福建茶

  福建是我国江南茶区名茶主要生产省份,全省有近70个产茶县(市),盛产乌龙茶、白茶、红茶。数据显示,2017年,福建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000亿元。2018年5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的通知》,从产业发展思路、建设生态茶园、推进科学种茶、推行清洁加工、强化科技支撑、保障质量安全、提升茶叶品牌、加强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茶产业绿色发展的具体措施,指明了今后5年福建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力争到2020年实现茶叶全产业链产值1200亿元,打造茶产业集群。

  周绍军代表:本土良种+有机茶园茶叶质量为先

  3月8日,结束一天的会议后,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赶在天黑前拨通了村委会委员熊兴强的电话。

  “茶叶能采了吗?不能采?明天还要降温啊?”连续的问句让周绍军眉头紧皱,“那你时刻关注温度,提前组织好采茶的村民。”简短寒暄几句,周绍军挂断了电话。

  大屯村,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种茶。从“知青茶场”到“私营茶场”,大屯村的茶园面积忽大忽小。到上世纪90年代,村中闲置的茶园还有600余亩。村民不管也不采,甚至有些挖掉茶树,种上了庄稼。

  2001年,出外闯荡15年回到家乡的周绍军当选村委会主任后,把重振茶园、发展茶产业提上了日程。2003年,周绍军当选村支部书记后,动员全村干部群众种茶兴茶。截至2018年底,大屯村已种植茶叶2230亩,丰产茶园1000亩,茶业产值600余万元。

  这样的成绩还远远不够。对周绍军来说,他的目标是以本土良种和有机茶园强强联合,生产出真正优质的有机茶。

  周绍军说的本土良种,就是被当地人称为“苔子茶”的石阡苔茶。该茶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芳香物质含量丰富,在当地被称为“金不换”品种。

  本土良种是基石,有机茶园建设是保障。2017年,大屯村600亩茶园开始申报有机茶园并进行有机管理。今年8月,有机转换期就将结束,一旦通过认证,这600亩茶园就将成为真正的有机茶园。

  为了建设有机茶园,大屯村与贵州科研院所开展了有关合作。科研人员开展以草养草、绿色防控等试验,并把相关技术传授给茶农,为有机茶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数说贵州茶

  截至2018年底,贵州省茶园面积达752万亩,投产面积561万亩,各类茶叶总产量36.2万吨,总产值394亿元;带动贫困人口45.2万人,脱贫人数13.7万人;涉茶人员年人均收入9287.5元,其中涉茶贫困户人均年收入4381.2元,较非涉茶贫困户人均年收入高2109元。

  目前,茶产业已成为贵州省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贵州全省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达到4990家,茶叶出口地从中东等地区向北美、北欧、东南亚等地区转移,茶叶出口产品类型以红茶、绿茶和黑茶为主。

  俞学文代表:乡村振兴靠产业众人“品茶”茶更香

  浙江武义县柳城畲族镇青坑村村委会主任、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武义县金茗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的众多“头衔”中,有两项直接与茶相关,此行来到北京,他的行李箱中依然少不了产自家乡的有机绿茶。接受记者采访时,俞学文的口中也总离不开一个“茶”字。

  俞学文是一名来自基层农村的人大代表,在他家乡金华武义这座历史悠久的浙中小城,茶叶在农业产业结构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产业兴旺,空谈乡村振兴毫无意义。”入行25年,对于家乡茶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农业经济带来的变化,俞学文有着深切的体会。

  俞学文在调研中发现,武义有机茶园面积虽大,可生产有机茶的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五年前有机产品的新国标出台后,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标识、销售管理体系等都提高了标准,许多小茶企因为生产技术和资金有限纷纷退出,现在武义县的有机茶大多由大型茶企生产,品质更有保障。”俞学文说,门槛高了,对武义有机茶产业来说是一件好事。通过在低小散茶企、茶园上做“减法”,严格把控源头,强化投入品监控,建立强化产品检测,建设二维码追溯体系等方式,其实是在茶叶质量上做了“加法”。

  武义县茶业发展从“绿富两难”到“点绿成金”,奥秘就在俞学文向记者展示的这杯有机茶中——颜色翠绿、口感清冽,乍看与其他浙产绿茶并无二致,但却通过了中农、欧盟、美国三重有机认证,465项检测“零”农残。

  如今,武义有6万余人从事茶叶的种植、加工和经营,占全县人口近五分之一。俞学文说,为了激发当地茶农的积极性,武义通过打造“市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使茶农与工商资本、村民与村集体形成共建共享的关系。在这条绿色产业链的拉动下,俞学文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茶农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绿色银行”。

  数说浙江茶

  浙江是我国主要的名优茶主产区之一。2018年,茶叶总面积300.5万亩、总产量18.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3%、3.5%。其中,名优茶产量8.9万吨,同比增长1.9%。

  2018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启动了 以生态茶园为首的“五园创建”工程,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包括150个生态茶园在内的500个“五园”省级示范基地,力争成为全国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标杆省份。

  孔晓宏代表:走特色之路 打造名茶之都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谈到茶叶、谈到安徽茶产业,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市长孔晓宏引经据典,如数家珍: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绿牡丹、祁门红茶……

  孔晓宏介绍,黄山市作为中国重点产茶区之一,先后孕育出7个国家级良种和4个省级良种,分别占到了全国的6%、安徽省的22%;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76.1万亩,其中“三茶”(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认证面积73.2万亩,均居安徽省首位。

  孔晓宏告诉记者,近年来,黄山市抢抓“茶为国饮”渐兴机遇,每年市、县两级投入财政专项资金超千万元,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重质量、抢占产品制高点,强龙头、抢占产业制高点,塑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抓创新、抢占竞争制高点,促融合、抢占发展制高点,黄山市2018年茶叶产量3.73万吨,一产产值34.28亿元,综合产值138亿元。黄山市还大力实施茶叶“走出去”战略,茶产品出口近30个国家和地区。

  “促进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孔晓宏说,黄山市相继建成开放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松萝茶等黄山名茶博物馆,公开发行了四大名茶系列茶书,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充分发挥黄山旅游资源优势,促进茶旅游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共建成集茶园观光、茶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茶园基地19处。

  孔晓宏表示,下一步,黄山市将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产业转型升级、茶文旅深度融合为主线,着力做强茶产业、做优茶产品、做大茶企业、做活茶市场、做响茶文化。

  数说安徽茶

  2018年3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300万亩,年干茶产量14万吨,一产产值150亿元,综合产值500亿元;将茶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每个宜茶贫困县打造一批高标准茶园基地和标准化茶产业基地,每个宜茶贫困村培育1个鲜叶交易网点,扶持有条件的村发展茶叶加工企业,每个宜茶贫困户至少拥有1亩良种茶园,力争带动宜茶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罗红江代表:从“绿色银行”取出真金白银

  “普洱茶让西双版纳州20万山区农民人均增收4187元,成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产业支撑,群众从‘绿色银行’中取出了真金白银,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罗红江说。

  罗红江介绍,西双版纳是普洱茶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植茶、用茶、茶贸易的历史悠久,距今已2000多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持续开展普洱茶“二次创业、再创辉煌”行动,全州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绿色”的茶业发展主题,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罗红江介绍,目前,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纯生态、无污染的古茶园除了给茶农带来丰厚的卖茶收入,还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全州115万亩茶园有90万亩达到生态茶园标准,生态茶叶全面改造提升工程还在持续推进中。西双版纳所有普洱茶加工企业也都通过了CS认证,全州形成以勐海茶厂、七彩云南等茶厂为代表的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茶业企业群。与此同时,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普洱茶食品、保健品、日用品等衍生品不断涌现,市场供应更加丰富多样,综合利用发展势头强劲。

  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还提出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力争把西双版纳建成中国最优最大的普洱茶生产基地、普洱茶研发中心和普洱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澜湄合作的推进,西双版纳“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茶产业发展掀开了新时代的新篇章。

  数说云南茶

  云南是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茶区,学者认为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云南全省有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2018年,全省茶叶总面积630万亩,同比增长1.7%;总产量39.8万吨,同比增长2.8%;综合产值达843亿元,同比增长13.6%;茶农人均收入达3630元,同比增长10.7%。普洱茶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价值最高的茶叶公共区域品牌。云茶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广大茶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

标签: 编辑: 蔡培均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一片叶子写传奇 一个产业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