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茶和天下频道 > 新闻

中国抹茶产业复兴与重塑的思考

2018-12-2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姚国坤

  抹茶源于中国,六朝时已见踪影,隋唐时日趋成熟,宋元时盛极一时,明清时开始衰落,20世纪90年代末再次复苏。但要复兴中国抹茶生产,重塑昔日辉煌,并非是件易事,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QQ图片20181224101022.png

  中国是抹茶原产地,生产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三国魏时,根据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调煮饮用茶时,先要炙茶,尔后要“捣末置瓷器中”,意为要把茶叶捣成细末后放在瓷器中煮。这种将茶捣成的“末”,可以说是抹茶的早期踪影。

  唐时,根据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觕(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明确提出了末茶的概念。至于何谓末茶?据《茶经·三之造》载:当时制茶方法是“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内中的“捣之”就是将蒸好的茶捣成颗粒状。而《茶经·五之煮》中还写道:唐时煮茶饮用时,先要炙(烤)茶,然后是碾茶、罗(筛)茶,随后便是煮茶。所谓碾茶,就是将茶碾成“细米状”,即半粒米大小。而煮好的茶,按陆羽《茶经》所述,虽然茶汤表面有“华”(花)育成,但依然茶与汤是分离的,饮的依然是汤。从制茶需捣成“颗粒状”,煮茶需碾成“细米状”表明,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时,中国已可见抹茶的踪影,但这与宋时出现的粉状末茶相比,尚有一定距离。

  宋元时,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的煮茶进入到宋时的点茶。北宋皇帝徽宗赵佶,也不无得意地著书说:宋代茶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地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点茶时,要将饼茶磨成粉末,然后过罗(筛)取其粉,再入茶盏调成膏,最后就是“点茶”,使盏中泛起“汤花”。宋代许多诗篇中,将此情此景称为“战雪涛”。

  由上可见,宋代碾茶用的是茶磨,要求茶叶呈“粉状”,这与现今人们所说的抹茶是相一致的。可这种情况大概只维持400多年。

  入元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兴叶茶”。从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成品茶已由唐时的饼茶、宋时的龙团凤团饼茶改为炒青条形散茶,人们饮茶不再需要将茶磨成粉末状,而是将散茶放入壶或盏内,直接用沸水冲泡。在这种情况下,抹茶逐渐为人们所摒弃,甚至走向衰落。以后,历清代、经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几乎在600年时间内,很少有人过问,抹茶生产几乎趋于停顿状态。

  进入当代社会后,随着社会进步、科技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改善,抹茶生产再次受到国家重视和茶界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抹茶生产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复苏。目前,抹茶在浙江、湖南、贵州、安徽等省都有生产。

  抹茶生产有利于延长产业链

  近年来,人们对茶的天然、营养、保健和药效功能有了更深的了解。抹茶已广泛地渗透到饮料、食品、化妆品、旅游产品、医药保健品、轻工业、服装业、饲料业等多种行业,使抹茶的利用更加广泛。

  实践与研究表明,抹茶生产不仅发展潜力巨大,而且意义深远,当属阳光产业之列,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可以将茶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它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季节和各个不同等级茶叶原料,用来生产出各个领域的多种多样产品。据统计,按采摘茶园面积计算,全国平均亩产值约为5500元;浙江较高,为7700元。如果生产抹茶,亩产值可达20000元左右,可使茶的经济价值提升3倍左右。

  可以丰富茶及其衍生产品。如通过抹茶加工,可以创造出诸如速溶茶、茶冷饮、茶菜肴、茶保健品、茶化妆品、茶旅游品等既方便,又健康的制品,能极大地满足人们对茶产品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消费的需求。

QQ图片20181224101054.png

  可以延长茶的产业链。通过抹茶生产,可以拓展茶的功能与用途,可以使其成为食品、日用化工、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目前,抹茶利用在奶茶、蛋糕、冰淇淋、饼干等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中均可见到。进而,可开发出一系列与抹茶相呼应的茶相关产业,以形成新的茶产业链。

  可以与当代快节奏生活方式接轨。抹茶与大宗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改变了人们从“饮茶”到“吃茶”的生活习惯,其冲饮完全吸收的特性,更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因此,抹茶更符合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抹茶所代表的健康食茶方法,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广大消费者。

  可以使茶的营养保健成分得到全价利用。由于抹茶的利用方式由“饮茶”转变为“吃茶”。这样一来,过去饮茶冲泡过程中无法得到利用的物质,特别是不溶解于水的保健营养成份,如维生素E、维生素D、维生素K、纤维素等,均能得到全价利用。

  众所周知,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为复兴抹茶产业,重塑抹茶文化,已在多个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起了上百条抹茶生产线,将抹茶利用渗入到食茶、用茶、玩茶、事茶等多个行业;并与茶山旅游业、茶园民宿业、茶乡庄园业、茶叶特色业等相融,使之成为创新发展、跨界拓展、全价利用、振兴茶业的一个新亮点。特别是贵州,近年来已建起30条抹茶生产线,各项举措让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对复兴与重塑中国抹茶产业的思考

  2017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达300万公顷,茶叶产量约261万吨,均位列世界第一。其中,绿茶产量160余万吨,这为抹茶生产原料提供了保证。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和最早种茶的国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和绿茶生产,特别是鲜叶原料中的高氨基酸成份,为生产优质抹茶奠定了基础。

  据查,在世界产茶国中,抹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日本,2017年抹茶年产量为3200吨。其次是中国,2017年抹茶产量为1200吨左右。第三是韩国,2017年抹茶产量为100吨左右。而如今,抹茶消费却遍布全球,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据权威部门统计,全球抹茶需求量约12000吨左右,但目前全球抹茶生产总量还不到5000吨,缺口7000吨以上。

  有鉴于此,把中国打造成最具规模和最有影响力的抹茶产销基地,其基本条件是具备的。但要复兴抹茶生产,重塑昔日辉煌,从产业的角度而言,要思考的问题还很多。下面,择要谈几点看法。

  创新体制,合力共振,实现抹茶产业化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对茶业实行事实上的“多头领导”,实行的是:农业部门管生产,供销部门管收购和内销,外贸部门管外销。此外,还有林业、农垦、公安、质检等部门也参与其中。由于事出多门,往往不能拧成一股绳。

  其次,抹茶要发展,就要把抹茶作为一个产业去抓。需要抓紧做好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如抹茶美丽山乡营造、抹茶智慧小镇建设、抹茶博物院建立、抹茶文化庄院打造、抹茶旅游专线游的开辟等都要在规划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抹茶产业建设的同时,富了一方百姓,美了一方乡土。

  积极培育影响力大的抹茶生产龙头企业

  抹茶在中国虽然生产历史悠久,但在近数百年内一直处于“休眠”状态。至于抹茶复苏也是近20多年来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抹茶生产还是个新生事物。

  同时,抹茶生产与常规茶叶生产是有相当大区别的,利用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对茶叶质量有着更高要求,以致茶树品种、栽培措施、加工技术、环境条件、贮运包装与常规茶叶生产都不一样,这些都需要通过摸索,做出样子,在实践中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还要联合生产农户,如通过“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加快形成合力,扩大抹茶生产规模化,从源头上加强抹茶生产管理,使抹茶生产有标准可依。这不但有利于创新机制,还能加快实现抹茶产业化步伐。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抹茶生产效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茶业生产过程中,有许多科技新成果还没有应用到现实生产中去。同时,抹茶生产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处于摸索过程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探索研究。因此,特别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和加大科技应用。

  首先,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探索从选地、种植、栽培、采摘、加工、贮运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提高抹茶产业的科技水平,使广大抹茶生产区更多应用新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其次,要尽快培养出一批懂知识、会营销,既有事业心,又有责任心的销售队伍,把抹茶全力推向全国的同时,积极走出国门,拥抱世界。

  加强宏观管理,树立抹茶品牌意识

  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变某些茶叶生产企业无标准可依的状况,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全部实施有标准生产。同时,在提倡规模生产,联合管理的基础上,尽快在最大限度内融入“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发展中去,使企业做大做强,树立统一的大品牌意识。要争取通过5-10年努力,打造出在国内外叫得响,品质过硬,而又有影响力的抹茶品牌,要彻底避免有抹茶生产却无品牌呈现的散乱现象。

  打造抹茶发展大平台

  要打造好抹茶产业园小镇。一般来说,打造抹茶产业园小镇,由抹茶文化主题公园、抹茶加工区、抹茶产品展销区、抹茶科技示范区、抹茶体验区、抹茶文化区等组成。同时,还要着力打造一个集抹茶生态园、抹茶叶加工、贸易、物流、检验、科研、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高品质抹茶文化养生度假综合体,使之成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平台。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日本注册)茶文化学术研究会副会长)

标签: 茶产业;产业链;品牌;茶文化;复兴;原产地;茶叶;抹茶 编辑: 谢燕青
相关阅读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