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 器象万千
——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
文化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周 国 富
(2020年10月31日,杭州萧山湘湖)
各位委员、各位嘉宾,茶人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季,群英汇杭城。去年十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了中国茶器具发展论坛。时隔一年,作为论坛的后续成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今天在美丽的杭州萧山湘湖景区正式成立了。委员会汇聚了全国茶器具界和茶文化界的知名学者、艺术家、收藏家、企业家和热心爱好的社会人士,群英荟萃,共商中国茶器具文化传承创新的发展大计以及中国茶和茶器具行业互促共融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国茶文化界和中国茶器具界的共同大业,显示了勇毅前行、开拓进取的勇气和胆识,激发出为人民健康生活、美好生活奋斗的热情和毅力!在此,我衷心感谢加入到我们事业中的各位委员,衷心感谢在筹备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的各位朋友,也感谢大家对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信任和托付,我们一定会同茶和茶器具界的朋友们一道,为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为中国茶器具文化和产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工作!
下面,谈几点认识和建议,同大家交流探讨。
广义的茶器具是指茶叶生产、制作、运储、冲泡、使用、收藏等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相关器具;狭义的茶器具是指茶饮文化中具有使用、品赏、收藏价值的茶器具。中国茶文化经典著作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把制茶过程中所用的工具称为“具”,而把茶饮中的用具称为“器”。但无论广义、狭义,无论工具还是用具,可以说从茶为人类利用的第一天起就同时相伴相生了。从实用器具到实用、审美兼而有之到专为鉴赏收藏,从中国茶器具到世界茶器具,茶以器扬,器以茶兴,茶器具既彰显着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具有实用和审美两方面的属性和价值,又与茶文化融为一体,伴随着茶文化生生不息,成为茶文化的美妙表达和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器具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同历史时期的茶饮方式和文化特征,催生着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茶器具,成为中华茶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历史记忆和审美情趣。喝茶,不仅是生理之饮,也是文化之饮、健康之饮,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养成的良好生活习俗和人文内涵。茶和茶生活已深深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习俗风味、时令风采的茶饮文化。中国茶饮文化发展史表明:茶饮必用器,用器必生辉,无论是煎煮之饮、点斗之饮、冲泡之饮,还是茶叶审评、茶道茶艺、禅茶参悟;无论是宫廷之饮、高雅之饮,还是生活之饮、礼仪之饮;无论是休闲养生品饮,还是劳作解渴快饮,都须有各种各样、各式各色的茶器具。可以说,中国的茶器具是随茶而来,伴茶而行,视茶而异,因茶而荣,与茶同珍,与茶共雅,与茶入俗,与茶尚和的珍藏之器、大雅之器、艺美之器、时尚之器、礼仪之器、实用之器、百姓之器、民族之器等。中国茶器具造型独特,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多彩,产品琳琅满目。大体可分为:宫廷、民间茶器具;古代、近代、现代茶器具;羹饮、煮饮、煎饮、点茶、冲泡茶器具;陶、瓷、玉、金属、竹木、石质、玻璃、琉璃茶器具;绿茶、红茶、黑茶、花茶和工夫茶器具等等。当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文化审美情趣的日益丰富多元,人们的茶饮品位和对茶器具文化的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六茶共舞(喝茶、饮料茶、食茶、用茶、玩茶、事茶)、三产交融、跨界拓展的全产业链发展的兴起,茶器具文化的内涵和品类的发展空间更是潜力无限前景广阔。
中国茶器具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茶文化形成、丰富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精美表达。大量的中华茶文化历史文献、资料图片、遗存珍迹和现代研究成果表明,中国茶器具的兴衰变迁既受茶和茶文化发展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影响着茶和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其自身价值可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茶器具关乎茶饮品质。提升茶饮品质,助力身心健康,就要倡导“茶、水、器、技、境、人”“六元和合”,即茶、水、器、技(冲泡技艺)、境(品茗环境)、人(品饮之人)六者皆需相宜相合、相得益彰。其中茶器具非常重要。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中国茶器具种类丰富,功能俱全。材质有陶瓷、金属、玻璃、石、木、竹等之分别;功能有煎煮、冲泡、分配、品饮、把玩之不同;观赏有形状、材质、文野、工艺、色彩之丰富,可藏、可赏、可玩、可用、可礼、可值,彰显着茶和茶文化的韵味风貌,增添着茶人品茗喝茶的心灵愉悦和美的享受。器之高下异同与茶、水、器、人的相宜相融,关联着茶水器的适与不适、美与不美、便与不便,关系着品饮的口感、手感、美感和快感。我主张有品位的茶企业、茶品牌和茶品类,都应当创制出能表达自身文化品位和促进茶多元和合的健康茶生活的茶器具,为文化增色,为生活添彩。二是茶器具关乎饮茶人的精神境界。常言道,佳茗配佳器,生活添情趣。在一个舒心的地方,邀约三五知己,用一套相宜相悦的茶器具,品饮一种心意的茶品,不仅能满足生理之饮、健康之需,更是一种放松自我、豁达心境、愉悦心情、修身养性、凝神静心的精神追求,达到器添茶趣、茶显器雅的和合之乐。三是茶器具种类繁多,品类丰富,古朴典雅、端庄大气、新颖时尚、艺文合璧、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具有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如陕西法门寺博物馆馆藏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茶器具精美绝伦,是中华茶文化之瑰宝。全国许多专业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大都有珍贵茶器具陈列展览,广受爱好者青睐。四是茶器具助推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健康发展。饮茶必有器,有器茶更美。茶器具不仅具有泡制和茶饮的功能,更具有茶品类、茶品牌和茶企业彰显其内涵文化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好茶与茶器具、茶品牌、茶企业的茶文化综合功能,就会有效推动茶产业和茶器具产业的健康发展。五是茶器具具有茶和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以丝瓷茶为主要内容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都将中国的茶和茶器具一起带进了世界各地,为传播中华茶文化、繁荣世界茶器具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类文明进步树立起辉煌丰碑。当今的“一带一路”要更充分发挥中国茶器具为传播弘扬中华茶文化、繁荣世界茶器具文化的重要作用。六是中国是礼的国度,茶器具有深厚的礼的功能。寿礼、喜礼、情礼、仪礼、典礼等,从古至今,在人们的礼尚往来中,常常把茶器具作为礼品或赠品。尊长爱幼,人间结好,同仁友谊,大事纪念等,成为联络感情、增进情谊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茶器具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在当代更随茶和茶文化的兴盛繁荣而进一步发扬光大。回顾中国茶器具文化和茶器具产业发展史,曾有过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辉煌,也有过鸦片战争失败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衰落,新中国建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复兴振兴时期,当今已进入盛世振兴的最佳机遇期。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产茶大国、茶消费大国和茶文化大国。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丰富多元,茶和茶文化与全面小康、健康中国、人民安康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茶器具产业和茶器具文化的繁荣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广阔前景:一是中国茶器具生产大国地位确立。以陶瓷茶器具为例,2019年我国日用陶瓷产量310亿件,产值96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76%,日用陶瓷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已连续十几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二是茶器具品类丰富,式样多彩,质地齐全。如青瓷、白瓷、黑瓷、彩瓷、红瓷的瓷茶具,紫砂类的陶茶具,木鱼石类的石茶具,金、银、铜、铁、锡等金属茶具,玻璃茶具,搪瓷茶具,冰裂茶具,竹木茶具,漆茶具,“新材料”茶具等层出不穷。各类茶器具风格独特,美观大方,古朴典雅,时尚新奇,便民实用;各种装饰花纹人文图案的茶器具色彩斑斓,集古典与时尚、自然与艺术于一体;各种功能的茶器具琳琅满目,如茶壶、茶杯、茶盏、盖碗、茶罐、茶配套等;各种用途的茶器具多彩多姿,如功夫茶具、酥油茶茶具、奶茶茶具、寿礼茶具、婚礼茶具、学生茶具、旅行茶具、家庭茶具、劳作茶具、纪念茶具、表演茶具、审评茶具等;个性化茶器具初露端倪,如组合式茶具、定制式茶具、空间茶具、茶室整体解决方案等等,数不胜数,因需而择,视物而用。三是不同档次茶器具名目繁多,以适应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如有集艺术、欣赏、收藏、商品、投资价值于一体的高端精品;也有手工茶具、半手工茶具、机制茶具,还有富有特色,张扬个性的定制茶具,如庆典茶具、礼仪茶具和功能茶具等。四是茶器具市场销售兴旺。据统计,2019年中国陶瓷茶器具行业的国内销售额为197.8亿元,预计2020年销售产值将达到203亿元,同比增长1.92%,预计在今后几年里将会有5%左右的增长率。而且销售形式多样,如大型商场专柜、零售卖场、中小型专卖店、大师工作室、网络销售、展销与博览会、综合性茶城等。其中,又以综合性茶城模式为多,凸显出茶器具和茶品类相融相合的魅力。始于2017年每年一次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杭州)以及各地举办的茶叶博览会、展销会,汇聚了世界多国、中国各地的茶器具参展商,不仅展示了茶器具行业和茶器具文化的最新成果和产品,也推动着茶文化和茶器具行业的创新发展。
但是中国还不是茶器具强国。一是缺乏世界性名品牌。缺少茶器具生产的国际性大企业、大品牌、名品牌和有影响力的品牌,而且茶器具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不高,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如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陶瓷茶器具在国际市场上的单件平均售价为6~50美元,而中国的平均售价仅为2.5美元(这里仅指日常生活类茶器具,不包括艺术类茶器具)。二是茶器具产品的结构有待优化,个性化、特色化、时尚化、艺术化尚需加强,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缺乏有文化、有品味、有档次、有价值的产品,而且产品品类的结构体系不够合理。三是产品创新不够,缺乏时尚、流行元素和个性化的设计和品类,同类化、同质化情况比较突出。四是行业标准不够健全,消费市场有待规范和完善。茶器具产品的制作和销售都需要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和自信、诚信、匠心、创新精神的坚守和弘扬,不能仅固守“物跟人走、价因人定”的老办法行事,应该坚决消除鱼目混珠、以假乱真的欺诈行为,建立一套完备、公正、严格、安全、便民的市场监管体系,创新卖的诚信、买的放心、用的安全、各有所需、物有所值、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文化。
实践表明:茶叶兴、茶具兴,茶类旺、茶具旺,茶业荣、茶具荣。
为此,提四点建议:
首先,为中国茶器具发展注入文化灵魂。
中国茶器具发展史表明,茶器具是茶和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器具发展史的文献资料、典籍书画、诗词歌赋、小说故事、典藏文物、历史遗存等,无不彰显出文化的灵光。如出品的年代厂家、受用的身份、彰显的文化、拥有的功能、自身的特质、体现的价值。如中国的陶瓷,随古丝绸之路扬名于世,以至于在英文中把瓷的谐音china来冠名中国;又如形成于汉代,鼎盛于晚唐的浙江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越窑生产的青瓷茶碗,始于隋盛于唐的河北内丘、临城一带的邢窑生产的白瓷,世有“南青北白”之美誉;又如河南的汝窑、钧窑,河北的定窑、杭州的官窑、哥窑和龙泉窑,构成了宋代的五大名窑;还有福建建窑生产的兔毫纹黑釉茶盏,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白瓷、青花瓷,江苏宜兴窑生产的紫砂壶等都是世人斗茶之要器、用茶之重器、民间品茶之妙器和文人玩茶之雅器,代代相传,流芳至今。还有世界多地生产的茶器具,不仅质地优良,制作精致,更彰显 出文化特色的丰富内涵,形成精美绝伦、多姿多彩的世界茶器具文化。
当今,我们要在传承、弘扬中国茶器具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文化为魂、科技为根、创新为宝、市场为天”的理念,坚定坚守文化自信,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既要深入挖掘、潜心研究、精心保护、学习借鉴,又要传承弘扬、尊古崇今、满怀诚信、专注匠心、顺应时代、创新创造、高质量发展,使中国优秀传统茶器具文化绽放出绚丽的时代光彩,使中国当代茶器具文化散发出新时代的灿烂光芒。文化为魂,创新创造,是当今中国茶器具健康发展的座右铭。要深化茶器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为根,市场为天,引领茶器具文化的发展和提升。每一个创制中国茶器具的名窑、名企和名人要与知名茶企、茶品类、茶品牌和知名茶人协同创新,创制出蕴含自身文化内涵,彰显茶品牌、茶品类、茶企业时代特色的文化茶器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传承创新中华茶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增光添彩。
第二,为中国茶器具文化注入创新的动力。
创新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茶器具和茶器具文化的发展史,是一部茶以具兴、具以茶扬的创新发展史,也是一部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创业史。从茶器具的发展历史看,唐代前主要是酒食茶具并用,唐代陆游《茶经》中有了茶器具的完整描述,民间主要是茶碗,宋代使用茶盏,明清时期流行茶杯和茶壶,同时,随着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派生出国外的丰富多彩的茶器具。从茶器具的材质、造型、种类、功能、纹饰、审美、实用等方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都富有创新创造的发展文脉。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国际茶日”的设立,更加彰显了茶器具多元、品质、健康、多彩的新消费,就要求我们致力推进生态与人文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经典与时尚汇合,彰显个性化、特色化,使茶器具文化活起来,老面孔依旧精彩,新业态惊喜不断,流淌起活生生的历史文脉,彰显出勃勃的时代生机,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创新出丰富多彩品质优越的茶器具文化产品,创造出文化自信、精美绝伦的文创茶器具和时尚流行、新奇乐美的茶器具,美好生活,美誉世界。
创新中国茶器具文化要着重在两大导向上下功夫:一是类别导向。重点围绕“珍、雅、族、俗、尚、外”六个字进行研发创新。珍,就是高档、珍贵,可赏、可藏;雅,就是文雅、风雅、高雅、大雅,具有茶之韵、文之风、趣之味,诗情画意,显现文化风韵、赏玩品味,适合文雅之士、情趣之人;族,就是显示中华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茶文化特征,彰显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春色满园的风韵风貌;俗,就是展示各地民俗风俗文化的万紫千红,造就丰富多彩、舒适愉悦、便民实惠的百姓茶杯,适合各地百姓喝茶用茶的多元需求;尚,就是承传统、融古今、合时代、讲时尚,彰显新潮、奇特、怪异、张扬的时代风尚,体现时尚感、流行感和现代感,适合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和时尚美态;外,就是以对外开放的视野,既研究世界各茶消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茶饮特点,创制世界各国各地茶人喜爱的中国优质特色文化元素茶器具,打造优秀品牌,走好“一带一路”,使中国茶器具光彩天下,同时又认真吸收世界各国茶器具文化的优秀成果,让国内消费者共享世界的文化精华。二是功能导向。茶器具不仅有茶的煮、泡、饮的日常功能、便民功能,还有丰富的文化功能,如礼尚功能、贺寿功能、喜庆功能、婚礼功能、纪念功能、定制功能等。随着茶和茶文化“六茶共舞”(喝、饮料、食、用、玩、事)新业态的科学发展,以及茶饮文化的丰富发展,清饮、调饮、药饮、茶衍生品食用饮和情感体验共情饮等茶饮功能不断拓展,也为茶器具文化的功能发展提供新的舞台。积极拓展中国茶器具创制的两大导向,茶器具生产企业要特别重视对消费市场的调研,坚持市场为天,科技为根,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消费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选材、造型、择色、配图、添彩、审美等要素,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功能和不同消费心理的需求特点,满怀诚信,独具匠心,精心设计,创新创造。如老人的茶寿杯、婚礼的爱情杯、少儿的嫩芽杯、青年的青春杯、姑娘的美人杯、养生的健康杯、行业的专用杯等。要突出茶和茶文化元素的设计理念,从通用的茶器具状态向富含茶文化底蕴的茶品类专用茶器具转变,如神农杯、陆羽杯、卢仝杯、僧侣杯、花草杯、百果壶等;从粗制数量型普通茶器具向精制、品质、文化、特色的高质量多元拓展转变;从仅懂茶器具制造工艺的设计人才向既懂制造工艺,又懂中华茶文化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转变,使茶器具既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又有品茶品味品人生悦心养生功能;从简单仿古、复制中国古老茶器具技艺向挖掘、研究、弘扬、创新转变,如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器茶具进行研究发掘,成功地复制出唐代宫廷金银茶器具,研制出琉璃茶器具、僧侣茶器具等文创产品。
第三,为中国茶器具高质量发展涵养宝贵的工匠精神。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德性、诚信、匠心、创新的集中体现,包含着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在中国茶器具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工匠涌现、大师辈出,精湛技艺代代相传,创新创造各展千秋,造就中国茶器具文化灿烂辉煌。在盛世兴茶的新时代,中国茶器具行业更要传承弘扬创新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出千千万万个高水平工匠、名家和大师,为推动茶器具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茶器具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第四,为中国茶器具和茶器具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进行业协同融合。
“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创新协同、开放共享、绿色发展,既是发展趋势,更是现实选择。“独行快,众行远”。茶器具行业与茶行业、茶文化、茶科技、茶消费的深度协同融合发展更是当务之急、势所必然。茶器具与茶是孪生兄弟,相依而存,相伴而行,效益叠加,共享同赢,茶器具行业与茶行业的合作共融空间广阔。要切实改变为茶而茶,为茶器具而茶器具的产业发展状态。茶器具行业需要融入到茶行业中,茶行业也需要融进茶器具行业之中,树立茶具一体的共融文化理念,无论设计、制作、工艺、装饰、功能、审美等,都应从好泡茶、泡好茶、茶器融、茶人乐为出发点,因人而宜、适茶而用、具茶合一、美美与共。茶业行业,尤其是优秀茶业企业,知名茶类品牌,应将创新发展茶器具纳入企业和品牌文化建设的体系之中,与茶器具企业紧密合作,融进自身茶品类、茶品牌和茶企业文化理念,创制出独具文化特色、个性特点、优美实用的茶器具,达到好茶配好器(具),好器(具)茶更香,人因茶而乐,器因茶而美的美妙境界。
历史的荣光需要再弘扬,未来的辉煌需要再造就。建立茶器具文化委员会,茶和茶文化界一定要团结联手茶器具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鉴藏家、企业家和热心推广的社会人士(条件成熟时将建立中国茶和茶器具行业文化联盟),目的就是共同促进茶器具界与茶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茶器具文化和茶文化业态的繁荣发展,致力建设茶业强国和中国茶器具文化强国,意义十分重大:其一,传承弘扬中国茶器具文化精神。既要深入发掘、梳理中国悠久茶器具文化发展的历史文脉,又要致力创新创造当下茶器具繁荣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使古老又新生的中国茶器具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灿烂光彩。其二,更好地聚焦中国茶器具的传承创新,立足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和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茶生活的需要,致力创造茶器具、茶产业和茶文化的新辉煌。其三,盛世兴业,中国茶器具产业和茶器具文化理应在丝瓷茶丝绸之路文明辉煌的基础上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重振丝瓷茶雄风,融进“一带一路”,借“国际茶日”之东风,更好地走进世界,文明互鉴,努力建设茶器具和茶产业强国,为中国茶器具永流芳,让世界茶生活更美好展现中国气象,作出中国贡献。
各位委员、各位嘉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茶生活需要更丰富的新内涵、更健康的高质量、更艺术化的高品位,这对中国茶文化、茶产业、茶器具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哲人说:取势者可为人先,得势者必有所成。作为中国茶器具界的示范者、带头人,应当练就谋势取势、应势顺势、厚植优势的本领,育新机开新局,借纪念建党100周年之东风,以茶器具文化委员会建立为契机,勇于担当,求真务实,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中国茶器具文化事业繁荣辉煌,让世界人民茶生活更加美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