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龙井85年试产,95年创牌,短短三十年,已成为新昌金名片,农民致富黄金叶。大佛龙井蝉联第一、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连续第九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2018年品牌价值达38.23亿元。新昌县先后获得“全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2018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市)”、“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2018年,茶叶一产产值达8.95亿元,茶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在一些山区,茶业收入甚至达到农民收入的二分之一以上。
大佛龙井无疑是成功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品牌为主线,以市场为主体”的新昌茶业发展模式被誉为“新昌模式”,影响了整个茶界。我作为一名近30年工龄的基层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几乎全程伴随了大佛龙井成长之路。然而大佛龙井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思变,无奈与艰辛
18世纪以前,新昌所产茶类以烘青、红茶为主。清康熙间(1662—1722)新昌开始珠茶生产,因色绿香郁,形美味醇,品质优异,远销外洋,很受欢迎,成为我国最早出口的茶叶之一。19世纪中后期,珠茶风靡茶坛,被誉为“绿色珍珠”。新昌珠茶也成为全县农业四大特产之一。1973年,在全国茶叶会议上,新昌被列为全国100个年产茶五万担的重点产茶县之一。1986年,被列为全国珠茶三大出口基地县之一。新昌作为出口珠茶的重点产区,一直承担出口换外汇的光荣使命。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外地眉茶、红茶出口受阻,滞销,许多茶区大量改制珠茶,珠茶出现了全国性的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局面,茶叶库存大量积压。珠茶生产陷入低谷,全县数万茶农陷入迷茫,砍树弃茶等现象随之出现。
茶叶是茶农的“摇钱树”,是山区广大农民的经济命脉。调整茶叶产业结构已成为当时茶业生产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成为县领导面前待解的一道难题,发展名优茶无疑是不二的选择。其实账很好算:当时,新昌珠茶产量是5500吨,可产值却仅2600万元,而生产名优茶,价格是珠茶的10倍多,500吨就可达到同样产值。但真要调整,新昌县政府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压力。在出口创汇高于一切的历史背景下,负责珠茶出口的县供销社更是忧心如焚,担心难以完成国家出口任务。习惯于采摘“大茶”茶农,要一下子采摘这么细嫩茶芽,觉得可惜与不理解。加上市场开放刚刚起步,政策上不明朗,市场风险不可小觑。故此,名优茶开发阻力极大。
但不改是没有出路的,于是试制名茶悄悄地进行了。1985年,新昌农业局的技术干部顶着多次被点名批评的压力,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聘请了技术师傅,在红旗良种茶场和雪溪茶场相继试制龙井茶,并获得成功。接着就在红旗良种场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来自全县各区乡二十多位首批受训的茶农成了新昌龙井茶的“星星之火”。大胆跨出的一步,获得了惊人的先发效应,“新昌龙井”以良好的口碑在市场悄悄地流传,开始进入杭州、上海、宁波市场,产品供不应求。随着政策渐渐明朗,农业部门和县科协加大了龙井茶采制技术培训力度,并形成了“以人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以乡带片”的龙井茶生产热潮。1990年,县农业局组织实施了“万担名优茶开发计划”,龙井茶生产更呈暴发式增长,全县龙井茶产量、产值从1990年的5吨和30万元,猛增到1995年的1150吨和8500万元,分别年均增长45.8倍和56.5倍。新昌以全省的3%茶园面积,实现了全省10.9%茶叶产值,成了名副其实的名茶生产大县。1995年,农业部授予新昌县为全国惟一的“中国名茶之乡”(绿茶)称号。
破茧,领先与坚持
“圆改扁”的战略性调整,统包统缆的生产格局被彻底打破,初期的市场经济乱象丛生,“新昌龙井”、“安山碧玉”、“西山碧芽”、“大佛玉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有名的无名的,各自在市场上吆喝,没有统一响亮的“名字”,缺乏市场竞争力。整合品牌被提上议事日程。因新昌有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第一大佛,佛教与茶道又有天然“因缘”,“大佛龙井”顺理成章成为了新昌龙井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于1995年破茧而出。
新昌领先进行了品牌整合,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将领先进行到底。1994年,全国第一个县级茶叶协会——新昌名茶协会成立,负责大佛龙井品牌管理。1995年,领先建成茶叶专业交易市场——浙东名茶市场,架起了茶农和茶商交易的桥梁,产生了巨大的集散效应。1996年,新昌县名茶质量监督站成立,负责大佛龙井质量管理,这是全国首家在茶叶市场设立的名茶质量监督机构。1998年,浙江省第一个龙井茶类地方标准《大佛龙井茶综合标准》颁布实施。1999年,成立了新昌县农业招商展示办公室,负责龙井茶品牌的推价宣传工作。2000年,新昌出台首个茶叶专项扶持政策,对茶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同年,新昌县“大佛龙井”品牌管理委员会成立,出台了《新昌县大佛龙井品牌管理办法》。2001年,成立了“大佛龙井”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大佛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大佛”获国家工商局证明商标注册,制定了《“大佛龙井”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意见》、《大佛龙井茶包装物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二代茶市——“中国茶市”正式投入运营。2010年,“中国茶市”网上电商平台开通。2011年,“大佛”证明商标被行政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4年,在中国茶市推行实施了“实名制茶叶交易质量安全可追溯结算系统”。
至此,大佛龙井产业基础基本确立,为大佛龙井后续发展夯实坚实的先发优势。
蜕变,智慧与创新
立品牌易,管品牌难,树品牌则难上难。
新昌首创了“母子商标”管理,加强“大佛龙井”母商标的有效管理和保护。
新昌先后组织开展了系列特色品牌营销活动。1995年5月9日,“大佛龙井进京”推介,被各大中央媒体誉为“第一次绿茶进京”,媒体争相报道。1999年5月,济南泉城广场举办的“万人品茶”盛况空前,一夜之间,“大佛龙井”在济南家喻户晓。2005年4月28日,连战首访大陆,参加了老舍茶馆“品大佛龙井,赏传统曲艺”活动。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首访中国,抵达广州,“大佛龙井”成为广州“哥德保号百年享宴”的指定用茶。2010年,在广州市荔湾区上下九广场,启动了大佛龙井广州万人品尝活动,大佛龙井名扬广州。还有大佛龙井赠非典医疗工作者、“五一”献礼全国劳模、慰问鸟巢工程建设者等等活动,不一而足。
30年,将“大佛龙井”演绎成了一个知名的茶叶品牌。
农民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蒋文龙从2004年起就一直关注大佛龙井品牌发展,近年来还以各地区域品牌建设为课题进行研究。他认为,大佛龙井在品牌建设上“政府推动、协会主唱”,成功避免了区域品牌的“公地灾难”,是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领域当之无愧的典范。
融合,发展与壮大
“茶产业发展将出现两大趋势,一方面是分工分业,另一方面则是融合发展。”这是时任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常务副县长柴理明对新昌茶产业发展提出的新思路。
三产融合,全价利用,新昌茶业又迈上了新的征程。
2009年,推出“沃洲茶乡”旅游线路;2013年,《新昌县茶文化旅游专项规划(2012—2020)》出台;2014年,编制实施《沃洲茶香示范区总体规划》。经几年来建设,涌现了中国茶市、下岩贝村、外婆坑村、安山村等茶旅结合示范点。
作为三产的重要平台——中国茶市,2015年“潜溪老街”投入使用,中国茶市功能进一步优化,中国茶市已成为集文化、休闲、旅游、购物等于一体的茶业综合体,全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中心。2018年,交易量1.7万吨,交易额达到了52亿元,已成为国家AAA级景区。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新昌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中国茶叶大会暨大佛龙井茶文化节,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十大农事节庆”,2018年被评为“中国十佳茶事样板”活动之一。近年来,新昌挖掘了支遁文化,传承了“礼佛仪式”、“茶祭大典”等经典活动,出版了《大佛龙井》、《绿色金桥》、《茶缘》、《天姥茶话》、《新昌茶经》等专著,茶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新昌实现了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和茶文化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了集茶苗繁育、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交易、茶机制造、包装印刷及茶保鲜、茶文化、茶旅游为一体的完整的茶产业链,2018年,全县茶叶产业链产值达到79.2亿元。2015年,新昌县茶叶产业全产业链被认定为全省示范性全产业链。
新时代,新气象,大佛龙井品牌故事还将继续。大佛龙井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成长,必将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壮大!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