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笔者走进梵净山下的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坝盘镇都村村等地,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绿浪般的茶垄只见,随处可见茶农施肥、管护茶苗的忙碌身影。
从荒芜田园到万亩茶园,从良莠不齐“小作坊”到品牌建设,从单一产业到茶旅融合发展……近年来,江口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鏖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奋力走出了一条通过茶产业助农增收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量变之路:占山为王 实现“撑杆跳”
10月15日,官和乡江溪屯村,连片的茶园依山就势绵延不断,石板小路蜿蜒穿行在茶园中。茶园负责人陈礼江正忙着“指挥”着五十来号“茶农大军”除草、施肥……
“茶园开始进入到管理期,要及时做好茶树修剪、水肥保持及减少病虫害管理,才会起到扩大采摘面,提高明年茶叶产量的作用。”陈礼江介绍,近年间,该村先后发展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余亩,成为全村村民的绿色财富。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江溪屯村是江口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而在2007年以前,茶叶产业对于江口县来说,还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不足0.5万亩。
事实上,江口地处武陵山腹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土壤PH值在4.5至6.5之间,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所生产茶叶叶绿素、氨基酸等含量较高、品质好,是发展生态有机茶园、出口茶园基地的绝佳区域。
2007年,江口县正式提出将茶产业发展成为一个衣食万户的朝阳产业,并出台《江口县关于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意见》,编制了《江口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茶叶产业从此被纳入江口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导特色产业规划。
与此同时,为推动发展茶产业,江口县按照“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创品牌、扩市场抓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力度,不断壮大生态茶园和加工厂建设,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茶园建设热潮。
十年来,江口引进和培育规模以上茶叶企业49家,整合项目资金、社会资金11亿余元投入茶叶产业发展,建成生态茶叶产业基地15.72万亩,茶叶年产量达6800吨,产值达6.81亿元,辐射带动61个村6.72万人增收致富。
绿了山头,富了农家。该县茶叶产业一路风光,凯歌高奏,已经成为该县贫困山区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农业主导主业之一,成功实现了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少有的“撑杆跳”。
质变之时:百花争妍 占领“制高点”
笔者走进江口县鑫繁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车间,一座7米多高的大茶机映入眼帘,60台单个设备连成76米的整条生产线,能够自动化完成对茶叶进行切断、杀青、冷却分散、烘干、茎叶分离等操作,大大加强了标准化生产。
“我们这条生产线是我国首条自主研发的碾茶生产线。” 公司技术员苏渊卉介绍,“该设备加装了传感器、PRC控制器,使不会做碾茶的茶农,也能非常快的进入角色。”
量变引起质变。“以前茶树品种单一,技术匮乏,茶农单干,形不成规模,产业发展良莠不齐。”该县茶叶局负责人介绍,随着茶园规模迅速扩大,该县坚持以规模化、集中化、良种化和品质化为突破口,提升茶叶标准化水平。
在品种的选育方面,该县选择以福鼎大白、龙井、中茶108等国家级良种为主,并成立了全县茶叶技术服务综合指挥部,依托“三农专家服务团”建立茶产业技术服务跟踪体系,明确专人专职负责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据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科学技术研究所等相关机构检测,江口县生产的绿茶产品可溶性氨基酸含量达5.7%,茶多酚达26.2%,咖啡碱达5.2%;梵净山白茶可溶性氨基酸9.28%,水浸出物达43.02%,均高于全国平均值。
为推进品牌建设和市场推介,江口县无公害茶园认证达到100%,无性系良种比率100%,该县生产的“页岩珍珠”“梵净翠芽”“梵净山绿宝石”等茶叶产品连续获得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中茶杯、国饮杯“特等奖”等40多个奖项。
好山好水孕育好茶。该县茶叶企业还先后注册了“欧标抹茶”、“梵净翠芽”等系列商标,并组织县内茶叶企业参加各类茶博会80余次,该县生产的抹茶、梵净山茶、绿宝石等品种的茶叶产品已经成功进入美国、欧盟等国外市场。
此外,江口县还依托贵茶集团,与18家茶叶生产企业签订联盟协议,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打造形成茶产业联盟,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嬗变之美:绿山富民 绘就“幸福景”
16000亩茶园、14家种茶合作社、4家茶生产企业、4家制茶加工厂、6条生产流水线是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1076户4286人10年坚持发展茶产业、走生态脱贫路的成绩。
不曾想,年产值近亿元的省级茶产业示范园区,在2018年之前却还是一个省级一类贫困村。“骆象四面坡,干田黄土多;粮食产量少,贫困人口多;如今家家种茶树,漫山遍野起绿波。”这段顺口溜就是骆象昨天与今天的真实写照。
10年来,为支持骆象村发展,江口县在骆象村累计投入生态茶产业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启动农村能源、绿色环保、退耕还林和“一事一议”工程。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随着该村茶产业的崛起,外出务工的村民逐渐返乡到茶园务工或发展茶产业,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茶产业覆盖了全村贫困人口,全村半数家庭从事茶产业,剩余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着茶叶饭。”村支书杨茂华说。
村里的贵州江口梵净山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茶叶基地每年用工达6000个以上,带动了全村群众就近就业,每年仅该公司的劳务支出一项就达到了70万余元。
“去年,在公司分红3000元,加上每月2200元的工资和300多元的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家就脱贫了。”该村上街组村民曾启发算出了自己的脱贫帐。
此外,骆象村还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茶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利益覆盖,并建立“631”利益分配模式,有效推进实现了村集体与贫困户“双增收”。
近年来,该县各村依托茶产业的强势崛起,坚持以茶为媒,做足“茶”文章,在不断发展壮大茶叶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前不久,江口县依托全市“一带双核”建设,提出了“一核两区”奋斗目标,为加快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促进茶旅游、形成茶旅文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