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明出发,驱车8个小时,就到了位于临沧市凤庆县北部的鲁史老家。
鲁史因茶马而兴,是滇西茶马古道的第一要塞,以驿道要隘闻名于世。北有黑惠江,南为澜沧江,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成为马帮北上大理、昆明,南下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直达东南亚国家的必经之路。公元1302年,一支来自南方的马队顺着澜沧江北上,到了鲁史,马队就此渡江北上,茶马古道开辟,每日往来的马帮和旅客络绎不绝,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此定居,鲁史便在马铃声中形成并发展,成为崇山峻岭中一座“神秘”的小镇。
历史的沉淀成就了鲁史,这里成为文人墨客钟情之地,每隔三五天,就会有人从遥远的地方,辗转三五天,来到鲁史一睹古镇芳容。
但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加速推进,马帮成为历史,鲁史成为一座时光雕刻的古镇,成为临沧“北看茶马、南看阿佤”的旅游新看点。
现在,从鲁史到凤庆的公路变成宽阔的柏油路,连通大理的公路已经开工建设,平直的水泥路铺到镇子的每一个角落,数百年的老院落重新粉了墙、刷了漆,百年古镇换了新颜。澜沧江上修起来集蓄水、泄洪、发电多功能于一体的小湾电站,高峡出平湖,天堑变坦途,奔腾的澜沧江在这里变得平静了,蔚蓝色的江水倒映着两岸青山,每隔几个小时就会有游船载着客人从江面划过,留下一道白色的痕迹,游客尽享百里长湖风光之后,再驱车前往古镇。
傍晚时分,踱步在鲁史古镇的街道上,远观房屋白墙灰瓦,近睹人流如梭,俯视街巷悠悠,仰望飞檐翘首。遇着几个多年未见的熟人,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点上一些本地的炸毛豆腐来吃,相互询问着近况。我们坐的位置,是黄大妈家的铺子,上中学的时候,黄大妈就在学校门口卖吃食,逢着赶集的日子,她就会在街边将木板搭在凳子上,支出一个临时的摊位来。后来,黄大妈和丈夫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除了卖本地的小吃,还出售本地的火腿、土鸡、时鲜山茅野菜等,并为前来游玩的客人提供住宿。
“现在古镇清秀、通畅,还装了路灯,天还不黑路灯就亮了起来,来旅游的人很多,每天准备的东西都不够卖。”黄大妈对这些年的变化深有感触,古镇建起了鲁史商贸中心,解决了昔日以路为市的问题,消防设施、排污工程、中心停车场、观景台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座新的茶马古文化特色小镇正在形成。
镇上很多人不再外出打工,他们回到家里,有的买了货车跑运输,有的就近务工,有的在集镇上开起商店,有的张罗着要在家里搞种养殖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村民们赚了钱,到古镇边上的新集镇里建起小洋楼,上层住人,下层开设铺面经营生意,人背马驮的场景见得少了,小轿车、摩托车随处可见,村民们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古镇的旅游开发更是让鲁史“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农特产品被人认识。一位外地游客,从古镇里买完当地的火腿,再买核桃,临走时又急急忙忙嘱咐同行的人一定要买些红茶,把车塞得满满当当才肯离去。
一位老农开着货车拉着满满一车茶叶过来,立马就有人上去交易,讲价、卸货,不到10分钟,一笔生意完成,这些茶叶将会被拉到县城的工厂制成红茶,再销往别处。“以前茶叶只够自己喝,现在规模化种茶,采茶、制茶都用机器,效率提高了,茶的品质也更好了,茶叶根本不愁销路。”老农满脸笑容,这几年因为种茶,家里不仅买了车,还盖起了小洋楼。鲁史的茶不断升级,茶叶品牌不断推广,茶研究基地不断完善,茶叶远销海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