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茶和天下频道 > 新闻

潘文博:茶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2021-05-26 来源: 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 记者:

  5月21日,在第二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作为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重点活动之一的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第十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众多茶界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茶业从业人员共聚一堂,以“机遇·使命·担当”为主题,从一片“绿叶子”出发,描绘未来茶业新天地。

  为分享会议的精彩内容,将与会嘉宾的观点摘编刊发。 

  潘文博:茶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image.png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源于中国。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是茶叶的产销第一大国,目前我国的茶叶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之首,面积占60%左右,产量占40%左右。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渗透于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翻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画卷,每一幅都散发着清韵茶香。

  近几年,中国的茶文化蓬勃发展,茶产业链逐步延伸,产业融合度逐渐融合,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茶经济与茶文化的互动发展正在不断提升着我国茶产业的竞争力。

  当前,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脱贫共建的支柱产业,现在、今后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殷切期望,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茶产业发展之路。

  我理解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共同思考、共同研究、共同推进:

  第一,坚持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十年,中国的茶叶生产快速发展,据统计,去年全国茶园面积4710万亩,比2010年增加了1800多万亩,茶的产量是2930万吨,比2010年翻了一番。按照最新人口普查的人口算,我国人均茶占有量是4斤,扣除出口的30多万吨,人均占有量还有3斤半。此外,还有7000万亩左右的茶园没有进入盛产期。应该说总量是够的,甚至已经是多了。一些地方茶产业发展低水平重复,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今后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以质取胜,不断提升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质量上,要大力实施茶叶的“三品一标”行动,引导茶叶生产聚焦品种的提优、品质的提升、品牌的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三品一标”的茶叶生产基地。我特别要强调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茶叶的发展不能与粮食争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是国之大者。发展产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不能下旱地,与玉米、小麦去争地;不能下水田,与水稻争地;要利用荒山荒坡,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各类作物的协调发展。

  第二,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要用适宜的区域生产最优的产业,用健康的土壤生产健康的产业,用安全的方式生产最优的产业,聚焦产业优势区,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取代化学防控,特别要避免茶叶产品的华丽包装和过度包装,尽可能简洁、实用、安全、环保。这些都是产业发展本身的要求,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需要。

  第三,坚持走共赢发展之路。茶产业链长,从一片鲜叶到一杯香茗,从遥远的茶山到百姓的餐桌,经历了多个环节,要让每个环节的从业人员都从中受益,特别是要让茶农分享整个产业的增值收益。

  第四,坚持走大众化之路。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要引导茶叶回归期饮用的本质属性,防止囤积居奇、资本炒作,要做老百姓喜欢的茶、老百姓喝得起的茶,要更多发展大众茶、口粮茶,让茶叶真正走进每位百姓的日常生活。此外,要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产品引领年轻一代认识茶、了解茶、喜爱茶。要让茶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课本,把我国悠久、优秀的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传承好、发扬好,使之后继有人、源远流长。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上的讲话整理)


标签: 茶产业;茶文化;茶叶;生产;产业;中国;发展论坛;支柱产业;产业链;茶业 编辑: 林辰辰
相关阅读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潘文博:茶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