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茶事春秋 > 茶史

从“武阳春雨”的历史渊源中,窥探武义茶产业发展

2019-01-16 03:18:02 来源:武义县茶文化研究会 作者:钟明祥、邓萍、潘乔楚

  据《浙江省茶叶志》记载,唐朝武成(武义)县是浙江42个产茶县之一。宋以后,武义茶叶更是声名在外。南宋诗人巩丰在《哀巩仲至》写到“书来病良慰,誓言指春华。秉我乌桕烛,瀹以蒋富茶。”诗中提到的蒋富茶产自县城东南的蒋富山,即今桐琴镇的上夫山。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采摘、焙制的工艺,蒋富茶在当时已负盛名。据清乾隆《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引明嘉靖《武义县志》记载:“蒋富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周二十余里,山多产茶。传云,昔有蒋氏居此,至富,因名。”

  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武义种茶、制茶更是兴盛一时。明正德《武义县志》里说,武义茶叶已列为明代岁贡。清康熙《武义县志》说,武义“茶,宝泉、古莱山二处佳”。清末至民国时期,白姆乡后树和新宅镇乌门产的高山云雾茶更是名扬江浙地区。后树水阁茶行、乌门茶市集聚了周边县市的茶叶,形成庞大的数量,中转运到杭州、上海等各大市场。茶商、茶客在武义几条古道上络绎不绝。1941年由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组建的丽水碧湖示范茶场,迁到武义猴树乡(今白姆乡)水阁村,更名武义示范茶场。该茶场在武义制作龙井茶、红茶、乌龙茶和菊花茶。

  1941年《农村通讯》第19期有报道称:“武义示范茶场本年新制龙井茶叶已上市,一部分并已运抵松阳。是项龙井,均系清明以前采制完成,叶片细嫩,香气馥郁,色香俱佳。特等一号每斤12.80元,上等一号每斤9.60元,上等二号每斤8.00元。”据浙江建设厅统计,1938年武义有茶园1.6万亩(其中山地1.2万亩,平地0.4万亩),年产茶215吨;宣平有茶园0.66万亩(其中山地0.3万亩,平地0.36万亩),年产茶50吨。两县合计有茶园2.26万亩,产茶265吨。武义产的名茶多次在浙江获奖:1915年浙江展览会上,武义楼恒久的绿茶获三等奖;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武义楼恒久的白毫毛峰茶获二等奖;1932年省农产品展览会上,武义鸿源协的茶叶获乙等奖。

  后来由于战乱,茶叶面积与产量锐减。到1949年,武义与宣平两县仅有茶园5671亩,产茶66.8吨。建国以后,人民政府鼓励农民垦复荒芜茶园和发展新茶园。1952年两县茶园面积达到6258亩,产量225吨。此后经过多年发展,到了1979年,全县茶园面积4226亩,产量839吨。改革开放后,武义茶叶生产重新焕发生机,茶园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恢复传统名茶的研制和生产。1983年,后树乡茶场的“烘青”获全省评比第三名;1984年,县农业局着手研制武义名茶和恢复“龙井”茶生产;1985年,桃溪滩乡余家村一级“炒青”获全省评比第一名;1986年,武义茶厂生产的“天坛”牌特级珍眉绿茶在日内瓦第25届世界优质食品评比中获金奖;1988~1991年武义“烘青”、“炒青”、大宗茶在评比中连续三年获浙江省农业厅优质奖;1991年县农业局试制的“龙潭牙峰”(珍眉)获省二类名茶称号;1992年,“武义龙井”、“高绿”获省农业厅优质茶证书。1994年,“武阳春雨”研制成功,同时出现了“金山翠剑”、“郁清香”、“汤记高山茶”等名茶品牌。


标签: 编辑:朱冬艳
手机版 | 电脑版 © 2019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