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武义“富民增收20招”招招管用

2021-06-01 10:21:13 来源:金华日报

  自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重大使命以来,武义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和富美”,成立“富民增收”专班,结合武义发展实际,对前期制定的“富民增收20招”进行修改完善,善谋善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风至自灵动,策高当行远。山民异地发展、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电商、促进转移就业……武义不断拓宽增收致富新路子,今年一季度,该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6元,同比增长22.2%,创5年新高。

微信图片_20210531085644.jpg

  异地搬迁换新颜

  腾出发展新空间

  “住在这边真的太舒适了。”说起搬新家后的生活状况,溪口乡溪岭脚村水孔弄自然村的村民涂金旺别提有多高兴了。水孔弄自然村山高林密,交通极为不便。今年年初,涂金旺一家异地搬迁,如愿搬到了位于县城的新房,足有120平方米。

  涂金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从山上搬到山下后,算上宅基地复垦补偿、搬迁补助、整村搬迁奖励、签约奖励等,以政府帮助协商的、针对下山农户的住宅小区每平方米6000元至7000元的房价,买下现在的房子后,手里还有结余。

  在武义,和涂金旺同样情况的还有不少,“山民”变市民,虽一字之差,却是武义异地搬迁的一个缩影,也是武义县“富民增收20招”的一记妙招。该县全面实施“下山脱贫3.0行动”,有机衔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原则,对下山搬迁农户采用商品住宅安置、兜底安置等方式,给予相应补助政策,做到居住地、身份、职业一起换,生产生活一起转,让山民得享城市高品质生活。截至目前,已有18个村4000多名山区群众在县城置业安家落户。

  “下山脱贫3.0行动”,不仅让山民通过异地发展得享城市高品质生活,更盘活了林田资源,增加了群众财产性收入,“腾”出了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实现了百姓增收、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

  溪水潺潺,松涛阵阵,如今的武义县桃溪镇里九畈村风光迷人,空气清新。整村搬迁后,腾出的土地上正在兴建“陶里民宿综合体项目”。据民宿负责人倪武俊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接待入住客人3万人,参观游客20万~30万人,并带动餐饮、旅游、交通、文创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增收2000多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

  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

  在“富民增收20招”的引领下,武义县茭道镇南仓村使出“新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果产业,让荒坡荒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今年销售情况挺好的,周末的时候有上百人来这里采摘,收入情况也不错。” 南仓村风光旖旎,是婺剧名段《僧尼会》故事的发源地。该村“丰源谷”家庭农场主郑文珍忙着采摘圆润饱满的蓝莓,细心挑拣、装盒,忙碌中尽显丰收的喜悦。

  同时,南仓村还引入总投资500万元的“樱花曼谷”项目,打造集“观光、采摘、垂钓、影视”于一体的“千里樱花长坡”慢生活休闲区,既为村民带来土地租金收入,也为村民提供大量务工岗位。

  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以高质量就业提升富民实效。武义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把产业发展作为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之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构建产业体系,突出产业特色,全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武义下徐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以(原下徐宅行政村)村集体名义成立的企业,三月青种植面积超过170亩。按照目前的市场价计算,每种植100亩三月青,3年后将有700万元左右的纯利润。企业根据当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在基地里给他们安排就业岗位,使留守在村里的老年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5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武义是“中国有机茶之乡”。数字茶厂内,机器轰鸣,茶香四溢,从萎凋、揉捻、发酵到烘干,茶叶加工全程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和清洁化……绿茶、黑茶、红茶、白茶、抹茶全产业链初具规模,茶山歌会、网红直播、茶园骑行等茶旅融合活动,吸引各地游客、茶商络绎不绝。武义茶产业铺开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画卷。

  发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让农民在世代耕作的土地上刨出“金疙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如今,武义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开起了农家乐、家庭农场、特产超市,端上“铁饭碗”,吃上“旅游饭”“生态饭”。

  赋能农村电商

  铺起农民增收康庄道

  “网上下单,现场称重,马上发货。”直播间里,武义老道农业的农场主朱红波正轻车熟路,对着镜头现场售卖。5秒钟后,一个来自杭州的鸡蛋订单就来了。朱红波说,他现在每天在“网上农博”和抖音平台直播两小时左右,平均一天能售卖1000多只鸡蛋,订单数比疫情之前增加了5倍,一年收入达50万元。

  数字进乡村,乡村涌现出一批批“带货达人”;产品出深山,土特产变身一个个网红产品。武义“富民增收20招”引导村民拥抱数字经济,发展农村电商,让更多的武义农特产品搭乘互联网直播顺风车,走向全国各地。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放下锄头点鼠标”“田间地头搞直播”,手机和自拍杆成了“新农具”,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销售农产品已成新潮流。

  作为武义电子商务发展“领头羊”的韩王村,经历了从“打工村”到“淘宝村”的时代变迁。村里分布着60多家电商企业和个体经营户,600多人投身电商就业大潮,占全村人口一半。2020年,全村电商产业通过线上销售方式实现3亿元销售额,直接拉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同时,村里投资建设的电商产业服务中心大楼已基本竣工,投入使用后将为村集体带来60万元的收入。

  武义还立足全国首批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的优势,整合县域内的“益农优+”和“武阳春雨”微商城网络直销平台,开通“网上农博”绿色通道,通过“武阳春雨”“宣平小吃”“秦余风物”三个区域公用品牌,有针对性地推广运营优质农产品,并在淘宝、拼多多、抖音以及有赞微商城、政采云等平台开设店铺,与快手、抖音等12个网上直播平台网红主播建立了合作。今年1—4月,该县网上农产品销售额超过4亿元。在富民增收的康庄大道上,武义不断加快电商发展与一、二、三产融合,让电商成为拉动消费、吸引投资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新动力,实现富民增收。

  打好增收“组合拳”,奏响致富“新乐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立足全域、全产业,要更关注低收入农户的增收。在‘十四五’规划中,武义提出了兴城共富战略,最主要的实施路径就是提炼整理出适宜武义发展实际的‘富民增收20招’,通过拉长板、补短板,实现共同富裕。”武义县委主要领导说。

微信图片_20210531090128.jpg

  富民增收20招

  1.异地发展(下山脱贫3.0行动)。有机衔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让更多山区群众在县城置业,安家落户,实现居住地、身份、职业全部换,生产生活一起转,农民一步到位变市民。

  2.集体建设用地有偿退出。针对空心村、萎缩村、饮用水源保护地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村等。

  3.盘活林田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对南部山区农民搬迁进城后留下的山林、田地,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等形式开展土地规模流转。

  4.发展有机农业。围绕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县目标,打响“买有机,来武义”的口号。

  5.发展品牌农业。打造更多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6.发展智慧农业。让武义的优质农产品搭上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快车”,深入实施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加快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数字化变革。

  7.发展有机国药。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8.发展农村电商。让更多农民有机会、有能力“放下锄头点鼠标”“田间地头搞直播”,让更多的武义农特产品搭乘互联网直播“顺风车”,走向全国各地。

  9.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政府帮忙“吆喝”,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的有效途径。

  10.打响小吃经济品牌。进一步完善“宣平小吃”产品、品牌、供应链标准等体系,引导“宣平小吃”走出武义,成为对外交流的金名片。

  11.发展超市经济等特色产业。向桐乡人开服务区的奋进姿态学习,推动武义超市经济更新观念、不断升级。

  12.发展农光互补项目。适时发展工厂化渔业养殖、林下经济等农光互补项目,推动节能降耗,带动农民增收。

  13.农房出租。针对工业园区周边的村,利用新居民多的优势,可以增加很大一块收益。对于南部山区来说,做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

  14.定向就业服务。政府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力度,让进城农民能够和岗位相适应。

  15.增设公益性岗位。让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通过公益劳动获得报酬,也能避免出现“养懒汉”的现象。

  16.发展来料加工。把承接义乌产业转移作为重点,为全县发展来料加工产业牵线搭桥,切实提高加工订单对接效率。

  17.抱团发展异地物业。鼓励南部山区有条件的村把建设用地指标腾挪出来,置换到县城和东北部经济较为发达的镇街,稳定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减轻村级组织压力。

  18.集体资产盘活增值。运用“后陈经验”,对村务财务进行有效监督。

  19.村集体经济兜底保障。村集体经济所得中,拿出一部分钱用来兜底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所需。

  20.实施生态补偿。按照“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谁得益”原则,以空气质量、出境水质和绿化造林面积,及居民人均收入、村集体收入等为主要指标,建立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引导促进乡镇以更大力度抓实生态保护治理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标签:增收;富民;电商;村民;农村电商;直播;搬迁;农民;富民增收20招 编辑:林辰辰
手机版 | 电脑版 © 2019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