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茶和天下频道 > 学术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茶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树立新理念 推进新发展

2018-08-2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周国富

  思考中国茶和茶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多种维度。从长度看:茶,源于自然,贵乎人文,植根中国,风靡世界,走进太空,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兼有物质性和文化性两大特性,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养心健身五大功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象征。中国茶和茶文化经历过辉煌,也经历了衰落,现在正处在复兴、振兴、再创强国辉煌的历史机遇期。从宽度看:拥有4千多万亩茶园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拥有13亿7千多万人口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茶消费大国,多茶类、高品质、富文化、养身心正成为中国茶和茶文化的重要特征,“一带一路”和世界茶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将给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出去带来更多的机会,蓬勃发展的中国茶和茶文化日益成为民生产业、绿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和健康产业,越来越受到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支持和中国及世界茶人的喜爱。从高度看:当今中国,国运昌盛,茶业兴隆,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正处在盛世兴茶的历史机遇期。“十三五”规划全面开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精准扶贫政策稳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蓝图,都为茶文化和茶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开启了新征程。中国茶人要从全球视野望茶,从立足国内看茶,从目标导向观茶,从问题导向探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茶,充分发掘茶和茶文化的物质价值、文化价值和世界价值,全面推进茶产业和茶文化提质增效新发展。从深度看:茶为国饮,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走好“一带一路”、融进世界,提升茶品牌国际市场话语权和竞争力是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健康发展的三大路径。满怀诚信当茶人,别具匠心演好茶,极致发挥茶文化,立足品牌、品质、品位,独创特色,追求唯一,做精茶叶;跨越茶叶做强茶业,大力推进“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融入旅游休闲、健康中国新时代,发展新型茶业态,变小茶业为新业态、大茶业;文化引领,丰富茶路,彰显品质、健康、多样、便利新时尚,让中国特色成为世界特色,成为世界认同的优质特色,畅通走进世界茶通道是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创新发展的追求,变中国茶业为世界茶业。

  当前,正是中国茶产业提质增效新发展的新起点。我们一定要遵照中央以及国家农业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机遇发展新型业态做强茶产业的要求,树立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做精茶叶,丰富业态,壮大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创新发展。

  “六茶共舞”的丰富内涵

  “六茶共舞”,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必然,目的在于立足于茶,又跨越茶叶,三产(一二三产业)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发展新业态大茶业,适应时代多元消费新需求,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新发展。

  喝茶,是茶最传统最基本最日常的消费方式,以满足人的生理之需、精神之需、礼仪之需,健康之需。俗话说:“唐宋元明清,自古喝到今”;“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茶生活,不仅只是物质享受,更讲究的是对自然、对规律、对历史的敬畏和敬老尊祖爱幼及人与人、人自身的心灵间和谐平衡的规矩操守,并在礼俗的熏陶中涵育道德养成的行为方式和养心健身的养生生活,此时的茶成了儒家的正气茶、道家的养生茶,僧侣的平安茶,茶人的雅气茶,百姓的生活茶,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寻常百姓的家事,香醇的茶水滋润着人的心田,达到和诚、平和、和谐、茶和天下的境界。

  喝茶因文化而丰富。中国各民族、各地域、各民俗、各教派、各行业、各习惯、各场所、各家庭、各节气、各茶类、各器具等都有其特色的喝茶内涵,人们以茶为缘,以茶交友,以茶礼敬,以茶为乐,茶道、香道、花道、琴道、书道五韵并蓄,营造丰富多彩的喝茶文化。

  喝茶因时尚而多彩。时代呼唤时尚,时尚需要品质、简便、多样、健康的喝茶文化内涵,迎合中国和世界年轻人喝茶的时尚潮流。当前,创新雅、俗、尚、乐喝茶文化,全面推进茶为国饮,潜力巨大,意义重大。

  饮(料)茶,是品质、便捷、简约、时尚、经济、健康的茶生活。当今,人类社会正进入旅游休闲、健康养生新时代,研发开发茶饮料、速溶茶、功能茶、调饮茶、奶茶、茶酒等时尚、简约、健康的多品类多样性茶饮品潜力巨大,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开拓的行业。

  吃茶,古已有之,今正风生水起。吃茶更能发挥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作用。绿色、安全的生态茶,广泛应用于茶餐肴、茶食品、茶保健品、茶药品等跨界行业,如茶饭(泡饭),茶面条,年糕,粽子,饺子,茶餐肴,茶糕点,茶香肠,茶熏火腿,茶爽,茶宁片,茶籽油,茶叶饲料等等。尤其是抹茶的兴起,不但广泛用于食品、饮料等行业,如抹茶冰激凌、抹茶蛋糕、抹茶布丁等,还出口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百强食品企业以及咖啡、可可等饮料行业,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用茶,随着科技进步,更能发挥出茶叶(树)的综合利用的巨大潜力,市场空间广阔。茶叶初步加工可以生产出茶巾、茶袜、茶枕头、茶靠垫、茶服、茶挂件、茶摆件、茶墙砖、茶面板等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等。茶叶精深加工的衍生品可跨界拓展到美容化妆,保健养生,日化用品,医药医疗,食品添加、防腐等领域。另外,还可涉及整个用茶系统。如泡茶专用水,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十分水、八分茶”。泡茶专用水的开发也很有前途,应严格标准,创新品牌,开发出不同茶类的泡(煮茶)专用水;如茶器具,茶环境(空间)的设计和配件,尤其是茶器具,可分为文化茶器具、日用茶器具、不同茶类的茶器具等,大有讲究,显现出巨大商机。

  玩茶,集吃、喝、玩、乐、游、养、文于一体,是“六茶共舞”的集中体现。它既以茶香久远、养生健体、文化娱乐、服务体验为主旨,又以茶旅结合、茶禅(道)和合、茶文融合、茶养契合、内外聚合为载体,发挥着茶和茶文化旅游休闲和体验、益智、养生新业态的独特作用,称得上茶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

  玩茶,要以文化为魂,充分发挥茶的物质、文化两大特性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养性健身五大功能,达到益智、体验、休闲、养生的目的。要深入发掘茶和茶文化丰厚的人文资源,如茶山茶园茶庄,茶企茶馆(餐)茶乡(镇),茶道茶艺茶人,种茶制茶卖茶,茶器茶水茶席、茶路茶俗茶遗迹,茶诗茶书茶故事,品茶礼茶茶生活,体验服务茶认知(培训),茶叙茶会茶事业等。还要综合发挥好与茶和茶文化相关联的文化资源的作用,如禅(道)茶文化、器具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景观文化、戏剧文化、清廉文化、农耕文化、养生文化以及运动、娱乐文化等。玩茶要精心规划,匠心打造,独创特色,丰富多彩,使茶和茶文化旅游休闲和养生益智成为游客的向往之地,使茶和茶文化产品成为游客的喜爱之物,让茶香飘向四面八方,让品牌唱响内外市场,让消费者在玩茶中随意快乐,称心如意,身心愉快,流连忘返,让茶业提质增效,业者增收致富。

  事茶,是促进茶与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工作的总称。包括茶生产、茶经营、茶服务、茶文化、茶金融、茶事业等生产生活文化服务活动。五大发展新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激发出事茶事业的优化蝶变和茶产业茶文化提质增效的繁荣发展,也给事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通过举办茶业(茶文化)博览会、全民饮茶日、研讨会、斗茶玩茶等各类茶事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达到既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又要有民族特色与自身品质,匠心独具,追求极致,让中国特色变为世界特色,成为国人和世界认同的优质特色,达到茶乡香、市场响的目的。

  “六茶共舞”的目的在于: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促使茶文化繁荣发展

  “六茶共舞”是个有机的整体,既要有做精茶叶,做强品牌的匠心之道,更要有跨越茶叶做强茶产业的创新之道。

  树立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实践的先导,是做强大品牌、开辟大茶业新天地的法宝。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科学思维:以战略思维统揽全局,以历史思维承前启后,以辩证思维转化矛盾,以创新思维引领发展,以底线思维掌握主动。“六茶共舞”,重在三产(一二三产业)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贵在文化引领,科技支撑,企业运作,政府主导。践行“六茶共舞”,就要树立跨越茶叶小品牌、小产业,做强茶业大品牌、大产业的理念,实现从茶叶生产为中心的传统小茶业业态向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新业态、多业态的大茶业转变;树立文化引领,丰富内涵,创新消费,提质增效的新理念,实现从茶叶传统消费,简单消费向文化消费、健康消费、品质消费、时尚消费、多元消费等新消费观、新消费业态转变;树立“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的全球消费理念,实现从单一外贸渠道,重量轻牌,无序竞争向品牌外贸、品质外贸、有序外贸、效益外贸等新外贸业态转变,充分发掘茶和茶文化的物质价值、文化价值和世界价值,全面推进提质增效新发展。

  文化为魂

  《易经》要义说:“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道”就是文化。印度茶人说,印度和中国对待茶叶的态度存在着本质区别——茶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印度只是一门生意。印度茶产业需要从中国取经。“六茶共舞”只有融合优化多元文化元素,彰显古今交融,雅俗共赏,茶以文兴,文以茶扬的多元特色,做好茶旅结合、茶禅(道)和合、茶文融合、茶养契合、内外聚合的精彩文章,丰富文化链,拓展科技链,延伸产业链,创新营销链,提升价值链,使茶业接二连三增加成长力,使跨界拓展新业态新产业增添鲜活力,把“六茶共舞”舞得更精彩。

  科技(人才)驱动

  习近平主席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精彩舞动“六茶共舞”,科技(人才)驱动是关键。无论是一二三产业的交融连接,还是跨界融合拓展;无论是品质、品牌、标准的打造,还是大数据的科学运用和线上线下的现代营销;无论是新业态、大茶业的创造,还是全价利用提质增效的追求;无论是“一带一路”“世界茶业”的求索,还是再创茶业强国辉煌的目标向往等等,无不关系到科技(人才)的驱动和科技(人才)链的拓展和支撑。丰富人才链,拓展科技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新业态,做强大茶业,是“六茶共舞”的动力源泉。茶界科技院校和相关科研、文化机构要融入“六茶共舞”新舞台,努力创造一个从茶叶走向茶业,从茶农走向茶师,从茶园走向市场,从茶乡走向茶都,从线下走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小品牌、小茶业走向新业态大品牌、大茶业,从“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崭新局面。

  创新为本

  “六茶共舞”,提质增效,培育新业态,创新大品牌,发展大茶业,“创新”就是结构性改革的供给侧,需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综合创新。创新,是求新求变的终极追求,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里,择其要而简述。

  品牌创新。品牌,意味着质量、标准和信誉的统一,消费者认知度和美誉度是成功的关键。诚信,是最聪明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当前,中国茶品牌创新的重点应是满怀诚信,别具匠心,着力打造国家品牌、世界品牌,规范公共品牌,做精文化品牌,做强企业品牌,创新品牌营销文化以及设立科学系统的标准体系。八千万人口的德国,有2300多个世界品牌。而中国茶品牌的问题主要在散、低、假。俗话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独行只能走快,众行才能走远。”打造品牌企业联盟是一个好办法,福建“八马”品牌企业联盟,湖南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等都是有益的探索。

  绿茶创新。中国六大茶类中,黑茶以“金花”取胜,黑茶汉饮拓展了新市场。普洱茶以“生态”动人,老茶树价值千金。红茶以“普饮”悦人,企业做红茶成为时尚。青茶以“香”诱人,清雅浓郁遂成传袭。白茶、黄茶以“稀”聚人,市场销路不愁。唯有绿茶“不耐放,睡不着,体质寒、胃不适不宜喝”等声音不绝于耳,有点落寞。茶只有适合的,没有最好的。市场是立体的,只有引导市场,创造市场,竞争市场,才是取胜之道。绿茶生产需要精准研究,扬长补短,创新发展。有长不扬就是短,有短补上则为长。绿茶异化派生出“白茶”“黄茶”“紫茶”等新、奇、特新种类,为一大突破,颇受消费者喜爱。当下,绿茶重点要在“易氧化、不适宜人群喝茶和品牌宣传、营销”等方面有所突破,着力推进绿茶生产创新发展。

  体制创新。低、小、散、弱是中国茶业发展的通病。“低、小、散、弱”主要在散。散造成小、低、弱。因此,关键在于推进生产体制、组织体制、管理体制、营销体制,内外贸体制等方面的变革创新。培育茶业龙头大品牌,大企业,创建起茶品牌企业联盟等是值得探索的途径。当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各方助力,民众同心,共赢共荣大体制,才是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经久不衰,永续发展的坚实保证。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标签: 茶文化;茶业;品牌;中国茶;茶叶;六茶共舞;茶产业;中国;文化;创新 编辑: 谢燕青
相关阅读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